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你读了那么多书,竟然真不知道有个“天府之国”!

网络整理 2019-06-02 最新信息

你读了那么多书,竟然真不知道有个“天府之国”!文化传播的路上,你最应该当心的就是“教授”

《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开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后,许多人深受其影响,发现和笃信司马相如是个大渣男。网络上文章不少,但大都千篇一律,少独立分析思考,这是一种文化懒惰。司马相如真是大渣男吗?我们对他的评定就是“骗财骗色”吗?

当然不是!王教授之评定只注重司马相如琴挑文君之方法(或手段),而忽略婚后几十年的陪伴,这是片面和狭隘的。有一说“坏男人骗你一阵子,好男人骗你一辈子”,若说司马相如撩拨卓文君用了方法和手段,甚至说骗,那他显然是属于后者。你要真能渣成司马相如那样,我为你打一个Call。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好读书、击剑,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因仰慕蔺相如,学成改名司马相如。花钱买了个官(其时可以买官),侍奉汉景帝,为武骑常侍,他不喜欢这个工作,汉景帝也不喜欢辞赋,所以后来跟着梁王混去了。梁王喜欢辞赋,手下有庄忌、邹阳、枚乘这些名士,于是在梁王那里他和这些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快乐的几年。梁王死,回成都,此时家贫,无以自业。但注意:他还有一辆宝马7系(“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还有仆从,还有一把梁王赠他的“绿绮”名琴。他的家徒四壁,是相对卓文君家的,或者相对他自身这身装备,显得囊中羞涩。

这时他的朋友王吉时任临邛令(邛崃县长)收留并尊待他,引起了临邛首富卓王孙(卓文君的爹,一方首富,家僮都达八百人)、次富程郑的注意,相约宴请这位贵客。宴会在卓文君家摆的,就在这次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了名动千古的《凤求凰》撩动了在门缝偷窥的卓文君的芳心,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宴罢,司马相如“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在讨好红娘这件事上,他舍得花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了!但并没有记载是否就是宴会当夜私奔的。

(个人认为:当夜私奔不现实,更有红娘牵线搭桥,没有断往来,他住在临邛,择日私奔合情合理。更关键的是为什么私奔?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迎娶?我相信二人是有私会交往的,司马相如告知了卓文君自己的短处——没钱。眼下没钱又没工作,要娶一方首富的女儿,肯定不被同意,所以选择私奔。只是卓文君对“没钱”理解不足。)

二人私奔到了成都,卓文君傻眼了,“家居徒四壁立”。卓父怒,不给一分钱。但卓文君这个富家女还是忍着过了一段时间,久了实在受不了,就商量着说还是回临邛吧,找我兄弟借点钱也不至于过成这样。于是二人回临邛,司马相如卖掉“宝马7”买了一个酒吧,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和伙计们一起干活打杂。卓父气得不出门,但架不住时间久了亲朋好友的规劝,这准女婿船都上了,其他也都好,唯独没钱,你恰恰最不缺的就是钱,最后卓父终于妥协了,“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二人拿钱带人回成都,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许多人认为司马相如就是“骗财骗色”。(限于篇幅过审,没法粘贴原文)这里有几个基本的事实:1.司马相如人长得帅;2.司马相如有才,他自知,卓文君知,卓父和一众亲友也知,算是“潜力股”;3.卓文君是刚死丈夫不久的寡妇,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算二婚;4.卓文君非常喜欢司马相如;5.司马相如确实打点了红娘;6.二人私奔了,司马相如没有给卓下药;7.二人开酒吧是司马相如卖“宝马”的钱(当然不排除回到临邛会有亲友的接济和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8.卓父虽不得已,但还是接受了这个女婿,二人确实接受了卓父的钱财,过上了富人的日子。读到此处就定格了二人感情世界的一生吗?这才是个开始,我们说“最长情的是陪伴”,婚后那几十年为什么不看?追女孩子的时候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漂亮点,开着宝马展现才艺,宝马是自己的,才艺也是自己的,来赢得女人心,这完全是情理之事。因为他撩拨的是一位富家女,所以有“骗财骗色”的嫌疑。从扬雄的《解嘲》,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再到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都印证这个看法,但《乐府诗集》、李商隐的《寄蜀客》、许浑的《赠萧兵曹先辈》、杜甫的《琴台》等都是以爱情来描绘的,然最可信的司马迁却只写基本事实,不确定的猜想他根本就不写。

(司马迁的可信和客观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可见一斑:太史公评说“司马相如的文章虽多假托之词和夸张的说法,但主旨还是规劝节俭,这与《诗经》讽谏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时他又附上扬雄的评论“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富丽辞赋,鼓励奢侈占了99%,劝谏节俭只占了1%,这如同尽情演奏郑卫之音,最后来一曲雅乐,这不减损其价值吗?”各说各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迁把原文贴出来,我列出事实,你们自己评说吧。)

几千年来,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历来富庶,历经风云变幻、朝代更迭,依然从容优雅,即便到了当代,相比北上深广经济上有差距,但在新一线城市里拔得头筹,闲庭信步。这里人对钱财没那么深的迷信,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里也不甚,纯用钱财经济的角度去看这里的人、事难免有失偏颇。这是一个准岳父对准女婿的认可过程,曲折而真实,充满了人情味。经常看到各地有为“彩礼”所累的报道,但我告诉你,在“天府之国”鲜有所闻。这里也有“彩礼”一说,但金额都是看着家庭实际情况而来,大都几万元。这不是关键,关键之处是即使女方父母收了这份“彩礼”,多数情况下也会在婚后根据小两口的表现和他们实际需要返给他们。这还不止,实际情况,大多新婚燕尔的小两口会同时把男方的“彩礼”和女方的“陪嫁”两笔钱同时拿到手,“陪嫁”不一定比“彩礼”金额少,都是根据各自家庭实际情况而来。所以,在这里其实也就无所谓“彩礼”一说了,那只是图个热闹和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实际情况就是集合两家之力帮助小两口兴起一个家,充满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信任和温暖。可能个别冰冷的地方的人理解不了,但这就是“天府之国”的形状,“成都是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想必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不了解成都地域文化,就妄自用冰冷的“唯金钱论”甚至“阴谋论”的角度看事物,那是片面和狭隘的。说回司马相如拐跑卓文君,生活中也会经常说一句类似的话“你咋把他骗到手的?”不正是如司马相如这样吗?注意自己的发型,又展现自己的才华吸引女生。他配得上,才骗得到,“窃赀”更多的是戏谑之意,和当今的婚骗完全是两码事。他的目标人物是普通人家也好是富家女也好,关键还得看对方喜不喜欢自己,自己配不配。撩拨到手后,你是否对得起你的初心,待她可好。很显然,司马相如担得起他的目的和动机,担得起“千古第一奔”之名。1.他在天子和梁王身边做过事,满腹才华,仪表堂堂,还不吝啬,一时的不得意缺的确只有钱财,之后他的成就也证明了自己;2.卓文君非常喜欢他,二人好音,亦是知音;3.终其一生,司马相如就她一个妻子,虽司马相如发达之后思想上开了一个小差,但很快就被卓文君拉了回来,相伴到老。

这个故事若没有女主角卓文君,是司马相如的一个朋友资助他,最后功成名就,想必很多人不会说他“骗钱偏色”,甚至美谈,但有了女主角,许多人心理就不平衡了。实际上,你要是真有男主人公如此的相貌和才华,是真正的潜力股,婚后发迹依然能和原配相守终老,我推荐你来川,我相信有妹子认可你。一些人揪着在临邛开酒馆“以耻王孙”和“茂陵纳妾”不放,那是他不知道家还有温暖和看不出司马相如的坦荡。“当垆卖酒”,没钱,卖宝马开酒馆,这小两口也是豁得出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钱的日子我喜欢,没钱的苦日子我也过得。有个有钱的岳丈也并非他的终极目标,最终的发迹和成就还是靠自身的本事和才华;“茂陵纳妾”,一个发迹了的人在繁华之地有了纳妾的想法,但他告知了卓文君,卓文君的决绝(《白头吟》、《怨郎诗》、《绝别书》)把他立马拉了回来,女子爱憎分明,司马郎心胸坦荡。这不是爱情的力量又是什么?你发迹之后有了异想,你老婆的几条短信能否把你拉得回来?

司马相如的发迹得益于时任狗监的成都老乡杨得意的推荐,根本还是靠自己拿得出手的作品《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还有之后的《天子游猎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司马相如又是顾家的,不喜欢交际的,这从卓王孙亲友的劝词“长卿故倦游”和司马迁的记述“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可以得到印证,当然可以想象他口吃和有糖尿病也是其愿意在家呆着的原因。终其一生,我可以相信,司马相如一生所爱有两样——辞赋和卓文君。

在接受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路上,因为我们太懒惰,所以全盘接受“教授”们的说辞。当年《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言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邛崃人民不同意了,他们要“倒王”,但终归还是懒惰。“倒王”你就写文章啊,用实际行动说话,虽《百家讲坛》权重大,听众多,传播广,但你们可以拼命写文章广为传播以对抗这种音声。我们尊重王教授的一家之言,也清楚观众“懒”这个客观事实,奈何《百家讲坛》听众多,你再不勤奋点,不就被教授们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吗?还是个长居河南的大学教授千里之外评说“天府之国”之事。

你读了那么多书,真的了解“天府之国”吗?你听了那么多课,就任由“教授”把你带到他个人的天地吗?

本文作者:押司一丁点(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43068696333568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司马相如   卓文君   百家讲坛   司马迁   扬雄   恋爱   诗经   成都   文化   史记   汉景帝   经济   蔺相如   杜甫   许浑   颜之推   BMW   刘勰   李商隐   邛崃   凤求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