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三原盐商——陕商帮中的“商业明珠”

网络整理 2019-06-11 最新信息
三原盐商——陕商帮中的“商业明珠”

明清以来,全国大抵形成了晋商、陕商、徽商三大商帮。从明初到清末的500年时间里,陕西商人在陕、甘、青、新、藏、川、蒙、黔、贵的广大范围内,挟资千万,销盐于云贵,运布于江浙,贩茶于川湘,鬻皮于陇伊。三原盐商更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和经商理念,在陕商集团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三原盐商发迹于明初,壮大和兴盛于明中晚期至清中期,衰于清朝晚期。三原地处关中腹地,位居商道要冲。三原的鲁桥镇,被称为商贸流通的千年古镇,三原的腊八会,是历史上“关中第一大集”。三原盐商遐迩闻名,直到现在三原还保留着两个以盐命名的地方——盐店街,一个在县城中心,一个在鲁桥镇,均为过去盐商经贸集中之地。

从历史看,两淮是中国产盐最多的地区,明代时,两淮盐引大部分属输边数额,这为三原盐商在扬州等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们纷纷输粮、布、茶于西北“三边”换取盐引,再把盐引带到扬州支盐,从事盐业贸易。这些商人中“大多数是陕西三原人”。明朝中后期至清末,四川盐业一直为陕商所控,主力军仍然是三原人。如温纯之父温胡凤。万历时“挟资甚微,顾独饶心计,不数年息十倍……尝贾蜀”。三原盐商刘绍棠在四川开办盐业,仅在贵州仁怀所设的盐号“协兴隆”就拥有子号70余家,分布在仁怀到贵阳的各州县。三原在四川投资盐业最集中的要算东里堡,大盐商著名者有刘映箐、刘树棠、刘子良、刘质慧、胡砺金兄弟二人等,“他们的资产都在百万两以上”(李刚的《陕西商帮史》),最典型的如刘子康,在自贡投资盐业,仅双洪井一号,就有盐灶数十,洪源井每天喷水千多担,有六百多口火,在自贡举足轻重,深受川人之妒。

清乾隆末年,陕西三原最大的盐商周梅村在朝廷里捐了个“朝仪大夫邢部员外郎”的官。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其家乡建造了十七进院落的私人宅邸——周家大院。周家大院精致不亚于苏州园林之秀巧。现在我们参观的周家大院仅是原来的十七分之一,并且这一院还仅为原院的三分之二。三原盐商王恕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温纯官至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均是因富而官者的代表。据相关资料表明,明朝陕西两淮商籍出身的进士有姓名者29人,其中三原17人。清朝初期考中进士、举人者三原盐商有17人之多。

三原盐商发扬儒商之道,素怀济世安邦之志,因盐而富,因富而义薄云天,为明政府稳定边关、恢复和发展北方地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令世人瞩目的是,每年大约从外省流回三原本地的银钱在2000万两-3000万两之间,造福桑梓,泽被后世。

同治年间陕西爆发回民起义,全县500余村,俱遭破坏,死亡26308人,而县城与东里堡、蔡王堡幸存,主要原因就是城防坚固,守备物资充分。东里堡修筑城防耗资银两共计30余万两,盐商刘映箐出资3万两,刘树棠出资2.58万两,刘居慧出资数万两。三原县城关盐商胡砺金兄弟为修建城防出资3.08万两,胡万廉拿出五六万两银子招募壮丁共守县城,传为佳话。三原旧时有清峪河阻挡两岸来往,为方便群众出行,清代大盐商温纯出资并倡导兴建了石龙桥。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新龙桥修建,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因新龙桥发生险情而重新启用完好无损的旧“石龙桥”,一时传为佳话。

大盐商孙枝蔚,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字豹人,祖居三原,为盐商世家,豹人体貌魁梧,性直,好讲兵事,成年后出走扬州一带经商,致为千金富,忽一日自悔且恨曰:“大丈夫当知万卷书,为国效力,我为何将龉龊之财学富家!”于是他弃商从文,刻苦读书,渐以诗闻名。康熙十七年孙豹人已近60岁,举博学鸿河科,因其字不雅,加之须眉皓白,使皇上反感,仅予中书舍人之微职。《陕西通志》称其为诗沉雄奇古兴至即书,不事雕饰。其自命在杜苏韩陆诸公间。

而盐商世家王恕、王乘裕父子,创办了“弘道书院”,培养了如马理、秦伟、郝世家等知名人物,逐步形成了“重气节,厚风土“的关中学派中独立的三原学派,是儒家学说在明清时代最为重要的支派之一。弘道书院在晚清的戊戌变法中发展成为弘道大学堂,成为西北地区最高学府。培养了诸如于右任、吴宓、范紫东、李仪祉等一代名人。

本文作者:正月三草(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7923045814768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