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两败俱伤的旅游扶贫:投资刚来假面骑士00018 村民就坐地起价|村民|溶洞|扶贫

网络整理 2017-06-15 最新信息

  原标题:一场“两败俱伤”旅游扶贫背后的失与得

  胡玉龙觉得,过去的4年好像“被蒸发了”。

  4年前,当他从外地返乡时,是奔着村里一个美好的蓝图去的。家人告诉他,有旅游公司的老板看上了村子的溶洞、天坑、温泉和喀斯特山群,预备打造成景区。兴奋坏了的胡玉龙停下刚刚起步的运输生意,开着那辆“十几年打工挣来的”卡车回了家。这个见过真正大景区的中年人盘算着,先用车子运输水泥挣钱,接着把地拿一块出来修农家乐。

  他深信不疑,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不用再外出务工,守着孩子和老人也能挣大钱,再不会有比这更好的机遇了。

  然而,4年过去,他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车子却蒙上了厚厚的灰,旅游景区的种种设想也从规划图纸上彻底消失。唯独他,日复一日还等待着动工的消息。

  在他看来,没有比眼下更“两败俱伤”的局面了--开发商撤资,前期规划和投资打了水漂;村民的愿望落空,不少返乡者守着老屋黯然神伤;最重要的是,4年时光一晃而过,仿佛被凝滞了一般。

  这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的塘山村。一场“失败”的旅游扶贫实践一度让村里走不出“阴影”,村支书安德礼伤心于村民的“目光短浅”,非要坐地起价抬高土地流转的价格。可村民也反感当初粗暴一刀切的沟通方式,不少人还没考虑清楚“地没了人咋办”就被急匆匆拉上了非签不可的谈判桌。

  双方都用了4年去消化这个失去的机遇。有村民逐渐醒悟开发的真正意义,一些人还自发去维护溶洞。而为此事忙前忙后的安德礼,甚至保留着昔日的规划图纸和公司招牌。他用这些东西来时时警醒自己,“塘山村绝不能错过第二次机遇”。

村支书安德礼在查看地下溶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袁贻辰/摄

Tags:村民   溶洞   扶贫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