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金融胎记北京华盛最专业合作升温助“一带一路”发展“血脉畅通”|资源|政府|金融

网络整理 2017-04-16 最新信息

  中新社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 王恩博)金融被视作经济的血液。在“一带一路”交通日渐便利、贸易愈加热络的情况下,“金融血脉”是否畅通?对此,专家分析,“一带一路”不仅能够“输血”,更具有“造血”功能。

  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高达9535.9亿美元,“丝路繁忙”带来对金融服务的更大需求。建立有效金融合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实现区域发展共赢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相关国家金融合作不断升温。

  从政府层面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来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相继成立,为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提供有效支撑;在对外开发性金融合作方面,截至2016年底,丝路基金累计合同投资额约60亿美元,沿线国家还在进一步探讨建立各类双边、多边合作基金。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逐渐深入,相关合作不再满足于货物贸易,而是向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本交流拓展。在此情况下,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原有金融基础设施已跟不上需求,这让不少金融机构嗅到了机遇。

  渣打银行资本市场全球主管亨瑞克·雷柏表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融资需求体量巨大,且中国的开放态度意味着全球资本都可参与其中。未来英中两国金融机构将在该地区开展更多商业合作,进一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但“一带一路”并非只着眼于此,在如今全球公共产品欠缺的时代,它更是一个共同发展平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一带一路”不仅能够“输血”,更具有“造血”功能。

  在此方面,中国已有不少先行者。今年1月,由亿赞普集团、丝路亿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以及吉布提财政部共同发起的丝路国际银行在吉布提共和国首都吉布提市正式挂牌营业。该行将帮助吉布提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从而达成其建设东非金融中心的目标。

  “技术革新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雪中送炭,可以使其发挥后发优势。”亿赞普集团董事长、丝路国际银行董事会副大大罗峰向中新社记者指出,非洲等地金融服务落后导致融资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不力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金融机构带去的大数据、电子银行等技术有助于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Tags:资源   政府   金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