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民生为本|绘就共建共享幸福画卷|就业难|看病难|留郭将军逃脱记守儿童

网络整理 2017-04-16 最新信息

  提升改造后的花溪公园。

  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开展防恐演练。

  开阳县扶贫专员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种植。

  2016年12月31日,贵阳中环路建成通车。

  ■题记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最高位置,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重大民生工程,推进“高一格”扶贫、“快一步”致富,用心用情用力破解用水难、住房难等“民生十困”,着力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融合为特色,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力推进民生保障新提升,千方百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一项项民生新政温暖百姓,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幅服务群众的场景感人至深,一个个渐行渐近的富民梦想,投射在黔中大地上。

  绘就共建共享幸福画卷

  快步致富 全面小康奔高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善民生,归根到底是要彻底脱贫致富。

  过去五年,贵阳市按照“高一格”的要求,千方百计巩固脱贫阶段性成果,勇于担当起全省大扶贫战略的“火车头”、“发动机”,全力推动民生保障实现新突破,为全省创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当好示范。

  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危房都能得到修缮;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都能吃得饱、穿得暖;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都有活干、有收入;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病人都能得到医疗救助;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得到足够关爱……这“六个确保”,是贵阳市对于低收入困难群众的承诺,亦是贵阳市“民生为本”的践行。

  这五年,贵阳突出“高一格”,实现了率先全面小康。全市38.35万贫困人口、432个贫困村实现“减贫摘帽”,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以县为单位通过全面小康考核验收,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4300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扶贫脱贫,成于精准。这五年,贵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农民群众获得感日益提升——

  建立市领导联系有扶贫开发任务乡(镇)和部门帮村工作机制,全市4927名领导干部遍访帮扶贫困村贫困户,124个龙头企业与村结对子,组建343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基本形成社会大扶贫格局;

  积极探索有效脱贫机制,推出“村集体经济组织 金融 产业农民”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变过去“项目到户、资金到户”的扶贫资金运作模式为“权益到户、资本到户”,促进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这五年,在多项创新之下,贵阳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成效明显——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一处处农村新貌,一张张幸福笑脸,无不折射出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在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一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展新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续。”贵阳深谙此理。

  贵阳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两线”一起守、“两山”一起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靓的美丽家园。率先出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首创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实行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等制度,以最严的措施、最高的标准,守护爽爽贵阳的绿水青山,以坚实的步伐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过去五年,是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的五年——

  “千园之城”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各类公园410个,全市公园总数达到705个,成功打造阿哈湖等国家湿地公园;

  “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五项保护计划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5%,南明河水环境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5.6%;

  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验收,保持“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并于2013年升格为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窗口……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是贵阳的真实写照。但这样的地形,也导致贵阳老城区人多、车多、建筑密集、公共绿地少。面对城市发展的现实难题,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升级、优化城市功能格局迫在眉睫。

  自2012年6月以来,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贵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疏老城、建新城”。贵阳市将其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总纲,按照“先易后难、重点攻坚、以疏为主、疏建联动”的原则积极推进。

  此后,贵阳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按照“疏老城、建新城”的总要求和“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布局,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城乡规划体系形成“规划树”层级结构,“双核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

  全面建成“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中环路、“BRT快速公交系统”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建设推进顺利,拉开了城市骨架;

  高铁贵阳北站投入使用,贵广、沪昆高铁开通,进入了“高铁时代”;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推进“多规融合”,老城区功能有效疏解,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城市格局由“单中心时代”迈向“双核多组团时代”;

  完成棚户区改造1647万平方米,花溪大道汽车市场、市西路批发业态等实现整体转移;

  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一期、城乡规划馆等功能性设施建成投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环境更加宜居……

  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绿色靓丽的生活环境、多元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些建设成果,提升着市民的获得感。

  以民为本 幸福之城正崛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开展“两严一降”专项行动,打响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向“用水难”宣战……五年来,与民生相关的字眼频频见诸全市重大会议议程、市领导的调研行程之中。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实事,一定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这五年,是我市全力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五年。这五年,贵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民生工程,让百姓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从教育入手拔掉“穷根”,贵阳明确提出“教育立市”发展战略。“引进来”“走出去”,以开放促发展,引进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等33所北京优质学校到贵阳合作办学,新增优质教育学位近2万个,优质教育资源占比明显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国际化;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按照建设“健康贵州”的决策部署,贵阳努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规划建设一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60所,完成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立市医院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十困”问题,贵阳市委、市政府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态度,下决心着力办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着力解决“用水难、收入低就业难、上学难上好学难、看病难、养老难、治安形势严峻、住房难、行车难停车难、买菜难买菜贵、活动空间少”等长期困扰市民的难题,让市民实实在在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解决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以“两抢一盗”为主的治安问题,2013年,贵阳启动“两严一降”专项行动,党委主责,精心组织;全市上下快速响应,积极发挥作用;政法“主力部队”严打出击、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筑牢治安“网底”,全力打造平安贵阳升级版。

  在严打“两抢一盗”的同时,贵阳再出重拳,打响 “禁毒人民战争”。针对禁毒工作的“痛点”,贵阳创造性地提出变“部门首责”为“党委首责”,破解 “落实不力”,带动多部门联动共同担当;利用大数据织就一张精密、详实的涉毒人员信息网络,动态监控,精确帮扶,实现一对一帮扶戒毒;“一把手”负总责的意识牢固树立,基层网底建设试点推动,场所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参与基本形成,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战果频传……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在让“民生”二字变得越来越有温度,让群众拥有着更多获得感。在贵阳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征程中,“民生蓝图”将更加浓墨重彩,“民生答卷”将更有分量,让每一个贵阳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记者:樊荣)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初晓慧

Tags:就业难   看病难   留守儿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