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两千多年前的“地域黑”和被“冤枉”的商纣王

网络整理 2019-07-02 最新信息
两千多年前的“地域黑”和被“冤枉”的商纣王

纣王墓前的石碑。

两千多年前的“地域黑”和被“冤枉”的商纣王

纣王墓。

□鹤报融媒体记者 卓瑞娟 文/图

从《封神榜》等影视剧作品中,我们了解到,商之所以被周灭,是因为商纣王昏庸、残暴。商纣王真的像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吗?郭沫若为何会留下为纣王“翻案”的诗作?宋国人为何像“揠苗助长”等寓言中描述的那样愚蠢?为此,记者于6月25日、26日采访了这方面的专家。

商纣王的恶名多是后人所为

6月25日,记者在位于淇县西岗镇河口村淇河桥西头的纣王墓前看到,纣王墓是一个圆形土冢,有四五米高,墓前并排放置着纣王石像和6通石碑。“偶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始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纣王墓前的石碑上刻有郭沫若为纣王“翻案”的诗作。

“纣王其实是有道明君,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理百姓的天神。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他留在了天庭,让身边的马童当自己的替身返回人间。马童只知道吃喝玩乐,慢慢把商朝弄灭亡了。”我市文史爱好者黄庆轩为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红伟告诉记者,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子贡认为纣王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么过分,是后人把恶名加到了纣王的身上。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篇考证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他发现商纣王的70条罪状都是后人陆续加上去的,比如战国时加了20条、西汉时加了21条、东晋时加了13条。“罪状越写越夸张,纣王就这样成了所谓的箭垛式的人物。”李红伟说。

对宋国人的“地域黑”与商纣王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偏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对宋国人的偏见便是典型的例子,这得从商纣王说起。”6月26日,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专家张崇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张崇琛说,先秦寓言中,愚蠢可笑的寓言的“主角”大多是宋国人,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不龟(jūn)手之药”虽然分别出自《孟子》《韩非子》《庄子》,但其对宋国人的态度很一致,它们都认为宋国人是愚人,这与周灭商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

“周灭商之初,‘殷顽’的势力还是相当强大的,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朝统治者宣扬‘周受命于天,殷商灭亡是上天的旨意’,所以针对殷人的反抗,周公果断派人镇压。周公还在舆论宣传上丑化和贬低殷人,使得殷人丧失号召力,不能对统治者构成威胁。由于当时中原各国大都属于周人之后,所以‘殷顽’集中地宋国,便成为人们长期奚落的对象了。”张崇琛说。

后来,社会对宋国人的歧视又波及郑国人、卫国人及杞国人,《列子》里就记载了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人为夏朝后裔,宋国人是殷商后裔,而郑国人、卫国人则是周朝的后裔。尽管三者的种族来源并不相同,但因为地域相近,这三个国家的人都成了奚落的对象。这说明战国时期,随着夏、商、周民族的逐渐融合,“宋国人的形象”已经由种族歧视演变为地域文化偏见。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中的地域偏见依然存在,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地域偏见,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种区域文化之间虽有先进与后进之异,却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别,任何文化上的地域偏见都是要不得的。”张崇琛说。

本文作者:鹤壁新闻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849128479483546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帝辛   文化   战国时期   商朝   寓言   封神演义   我在宫里做厨师   周公旦   周朝   子贡   郭沫若   东晋   孟子   庄子   玉皇大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