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为什么搞出那么大的动静?

网络整理 2019-05-01 最新信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一个事实。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为什么搞出那么大的动静?

在前半段,朝贡的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句丽势力微弱,朝贡的资格还很难取得,直到北魏政权统一了整个北方之后,高句丽表现出对北魏的极大恭顺,终北魏之世共朝贡69次,而在北魏分裂之后,高句丽对东魏也非常殷勤,其立国17年间,入贡13次,同期,也偶尔会对西魏和南梁朝贡。

但是,当北齐建立之后,高句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于北齐对周边政权的强势,总共27年的时间里,入贡6次,尤其是在北齐后期的17年间,仅入贡2次,转而靠拢南朝,同期6次朝贡南陈。

事实上,隋帝国建立时,其所面对的高句丽外交政策,正是这个由亲北朝转向亲南朝的时代,归根结底,在于高句丽此时在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空前宽松,开始寻求建构自己的区域中心地位了。

所以,当隋灭南陈之后,高句丽的反应非常剧烈,见《资治通鉴》卷178:

(开皇十七年)高丽王汤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是岁,上(隋文帝)赐汤玺书,责以“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且曰:“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汤得书,惶恐,将奉表陈谢。会病卒,子元嗣立,上使使拜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公。元奉表谢恩,因请封王,上许之。

南陈的灭亡,意味着中国的统一已经不可阻挡,作为中国旧土的辽东,究竟自处,已经成为现实的问题,所以,隋文帝的玺书实质上是一颗定心丸,表态只要你表示臣服即可维持独立存在,而高句丽王元即位之后,也明确表现出了恭顺。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为什么搞出那么大的动静?

问题是,这个“政治秀”仅仅维持了不久:

(开皇十八年)春,二月,甲辰,上幸仁寿宫。高丽王元帅靺鞨之众万馀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

上闻而大怒,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以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

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

秋,九月,己丑,师还,死者什八九。高丽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说得直白点,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高句丽王元就带兵来打脸了,所以,派出汉王杨谅率领水陆军三十万讨伐之,没想到后勤不济,大军损失殆尽,而高句丽也给了台阶,就此罢手。

而高句丽的这次寇边,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是攻势防御,为了尽可能地将与隋朝的边境线外移,从而获取更大的防御空间,要知道,在隋唐时代,辽西走廊仍难以通行,如果能够控制大凌河连接的柳城道的部分据点,完全可以掐断隋朝从华北地区通往营州,也就是今天辽宁朝阳的交通线,从而与草原连成一线,对抗南方;

其二则是针对辽西北部农牧分界带活动的契丹、库莫奚部落,这些长期游荡在西辽河、西拉木伦河的游牧人,本身也不是什么安分之辈,很有可能对高句丽在辽西的地盘反复骚扰。

然而,不论哪种可能性,都说明高句丽的新王高元对于隋帝国的“面子”并没有他的表章的辞藻那么在意,他仍旧在寻求与隋朝分庭抗礼的可能性,或者说,把王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而这种心态,落实在战争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多隋炀帝在日后三征辽东后刻意避免的“教训”。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为什么搞出那么大的动静?

首先,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这条记载意味着隋军主力是经临渝关出发,沿辽西傍海道北行,这条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狭窄和沼泽密布,所以,一旦遭遇水灾,交通就会被彻底截断,数十万大军直接就被卡在塞外了。

所以,隋炀帝征辽时,首先做的就是开运河直达涿郡,然后转运粮草,直接在辽西屯粮,而非临时从华北调度运输。

其次,从东莱渡海奔平壤,沿路遇风,漂没极多,意味着一是对沿海风信气候不了解,另一方面就是船只太小或船型不合适,抗风能力太差。

所以,隋炀帝征辽时,命令来护儿造大舰,水师也规模巨大,没有遇到风暴。

可见,隋炀帝在征伐高句丽时,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对开皇年间战略失败的教训之后,所进行的倾国之战,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隋军雄厚的实力在辽东展开之后,面对持续不断的山城攻防战,仍旧只能旷日持久地硬耗。

这是技术上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隋炀帝对于突厥的预期威慑,见三解隋炀帝为什么宁可困死江都也不回老家,他到底在害怕什么?旧文,隋炀帝在大业三年北上草原之后,被启民可汗告知高句丽使者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突厥对高句丽的东西联合的出卖,而代之以让隋朝在东方的力量消耗。

而隋炀帝哪怕能够洞悉这一战略意图,仍旧不免入彀,因为他对于日渐复苏的突厥,可用的制约手段实在不多,尤其是对方表现出了十足的恭顺态度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杀鸡儆猴的方式,来维持越来越脆弱的和平和宗藩关系。

正因为如此,在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隋炀帝摆出了一副静待投降的耀武姿态,却没想到高句丽并不屈服,这场战争,就滑向了不可控的深渊,最终葬送了他的帝国。

本文作者:刘三解(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66891138960641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隋炀帝   南陈   北魏   隋朝   北齐   隋文帝   资治通鉴   日本   西拉木伦河   大业   辽朝   平壤   辽河   大凌河   朝鲜   高颎   西魏   启民可汗   东魏   西辽河   朝鲜半岛   辽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