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贵阳发展特色狼少年漫画全集茶产业新路 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网络整理 2017-03-09 最新信息

  图为久安茶园。 (资料图片)

  今年,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省委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花溪区将围绕精准实施产业扶贫,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为目标,依托其他各乡(镇)资源优势,继续做大做强“茶、蔬、果、中药、畜”五大主导产业,把解决更多就业作为旅游扶贫的重点方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效。

  久安乡作为全区精准实施产业扶贫的重点乡镇之一,通过组建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带动全乡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产业,每年季节性就近转移劳动力3万人次以上。

  如今,抓住花溪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和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战略机遇,久安乡又开始探索“茶文旅一体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

  A

  昔日“矿工”如今“茶农”

  3月,春回大地,花溪区久安乡的层层山峦中,低矮稠密的茶树环绕山头,古茶园、古茶山、古茶树一片春意盎然。

  地处阿哈湖上游的久安乡,风景秀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乡有7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153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39人。

  多年前,这里曾是传统产煤乡镇,当年煤窑多达400余家,多数村民以挖煤为生。为了保护贵阳市民的“水缸”,从2010年开始,久安乡关停境内所有煤矿,把目光锁定在54000余株古茶树和喀斯特地形地貌及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上,找到了转型发展的致富新路——种茶。

  起步之初,当地许多村民由于对种茶这个产业不了解,都不愿种。于是,村干部就带头种。2013年初,由当地32名村民组成的久安乡农绿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立后,以合作互助形式,转化生产方式,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久安村、吴山村、拐耳村的农户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同时,久安乡政府还组织合作社200余名村民先后到湄潭、凤冈参观学习,开展茶叶种植相关实用技术培训,并对入驻合作社自主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每户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经过几年的努力,久安组建了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并将园区打造成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园区通过“品牌标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投资5.9亿元完成标准化茶叶种植面积2万余亩,生产的“绿宝石”茶成为贵州省主打茶品牌“三绿一红”之一,通过欧盟463项指标监测,远销德国、美国等国家。

  B

  “茶旅文化”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提起茶,多数人只晓得云南,却不知道咱贵州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现在,只要有人来我们这里,村民都会自豪地向他们介绍这里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古树茶、茶园茶……”说起自己家乡天独厚的茶源优势,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姚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我们已经从原来的茶叶基地,逐渐向集精品茶加工基地、茶旅休闲体验目的地发展了。”

  “我是学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公司市场部当经理,尽管当时月薪有八九千元,但我还是不安分,一直都心存自己创业的打算。听家里人说政府鼓励村民发展种植,我便辞掉了工作返乡自主创业,最终选择了在示范园区内种植茶叶。”姚麟说,从去年起,到了采茶期,村民每天的最高收入可达300元,这可比过去靠挖煤每月挣的2000块钱要好得多,我们村的种茶大户冯永应家现有120亩茶园,年收入有10多万元。

  C

  传统“煤乡”转型变“茶乡”

  如今,抓住花溪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和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战略机遇,久安乡又开始探索“茶文旅一体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将传统农业升级为农业服务业的新模式,为带动当地村民开辟新的、可持续的致富新路。

  经专家考证,清末民初享誉中国文坛画苑的历史名人姚茫父就是从久安乡走出去的。于是,久安乡抓住茶文化与历史名人的契合点,结合当地历史悠久的苗族跳花场、跳云场等资源,通过兴建古茶园、茫父艺术中心等文化景点景区,大力弘扬久安古茶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用文化激活全域旅游,打造“都市近郊茶旅文化示范区”。

  “为更好地帮助当地农户、返乡农民工以及返乡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全乡已累计投资2800万元,建立了农绿合作社市级创业示范基地,目前正在申请升级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现在,示范园入驻企业达15家,带动企业20余家,带动就业112人。”据久安乡扶贫中心负责人介绍,2015年10月,以久安古茶树为主的“花溪区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16年,园区已有1000亩茶园实现初产,实现茶青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预计2017年游客量可突破万余人次,年收入达220万元。

  目前,久安茶获美国星巴克公司授权认可,双方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久安千年红”“久安千年绿”市场售价达3.6万元/公斤。通过龙头企业贵茶公司带动农户发展茶产业,公司聘请100名村民作为固定生产管理人员,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茶青,每年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3万人次以上,全乡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截至2016年,全区发展茶叶种植达4.7万亩,产茶1560吨,建成标准化基地1万亩。

   ■新闻背景

  花溪区多措并举

  精准实施产业扶贫

  近年来,花溪区落实“大扶贫”战略要求,利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对低收入户的帮扶方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对全区2435户5167人低收入困难群体,实施产业就业扶持。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户以来,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培训机制,培训相关人员15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00余人,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资助10人,开展乡(镇、社区)、村干部培训及扶贫干部培训50期5200余人,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多人,使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2016年,花溪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526元,同比增长9.0%。

  与此同时,花溪区还围绕“农村 农业 旅游 集镇 园区 生态 大数据 公益事业文化体育”的发展模式,相继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就业培训扶持政策、经营场所租金补贴、创业一次性奖励及创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和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并以青黔高“溪南十锦”建设为载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带动低收入困难群众参与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全区已投资11.8亿元,引进培育企业19个,完成茶叶标准化种植2000亩,蔬菜12万亩次,果树1000亩,畜禽养殖场5个,建设农业示范园3个。

    (记者:詹燕 来源:贵阳日报)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