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金红棉影展3周年”助力广州打造“纪录之落难少爷遇爱记都”|影展|纪录片|红棉

网络整理 2017-06-06 最新信息

大洋网讯 今年3周年的“金红棉影展”在助力推动纪录片逐渐走进市民文化生活,推动广州打造“纪录之都”立下大功,今天(6日)上午,主办方在广州图书馆特别举办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为“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3周年”交流座谈会,邀请知名纪录片导演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影评人,共同为“金红棉影展”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金红棉影展”继续助力广州打造“纪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自信,争取把广州打造为中国最懂得纪录片的城市。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等领导,广州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等专家学者,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广播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单位相关的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过去3年:30多个国家地区200多部纪录片20多个城市展映

2014年,广州纪录片节精心打造了“金红棉纪录片影像馆”展映品牌,挑选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定期每周末在广州图书馆公益常规展映,并在高校、艺文空间等进行公益主题展映,展映也逐渐从公益展映延伸至院线展映和网络展映。3年来,共有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纪录片参与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南京、昆明、贵阳、武汉、南宁、大连、长春、西安等20个城市的公益和院线展映,200多部纪录片,逾1000场展映,吸引了近50万观众,展映活动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熟知。2016年,“金红棉影像馆”升级为“金红棉影展”,打造了国内最大规模的纪录片展映活动,在广州本地12家影院、5个艺文空间和5所高校展映62部纪录片,总场次153场。影展开幕影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山纪念堂全国首映,开票不到半天销售一空,形成了“千人观看纪录片”的盛况。

连续3年,纪录片展映孵化了浓浓的观影氛围,广州群众对纪录片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不仅线下展映火热,广州线上观影数据也优于全国。据爱奇艺数据显示,2016年在平台上观众观看纪录片总时长超过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未来目标:“金红棉影展”要注重品牌塑造优化展映质量

主办方表示,正值“金红棉影展”3周年之际,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执行单位,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此为契机聚集专家学者、媒体代表总结经验、部署战略,旨在进一步培养市民观影文化,积极推动纪录片更好地实现市场化。

座谈会上,陆志强表示,“金红棉影展”自2014年举办以来,在选取展映影片和培育纪录片观影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人气,推动纪录片逐渐走进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他指出,“金红棉影展”未来要注重品牌塑造,优化展映影片的质量,选择题材多样,观众感兴趣、接地气的纪录片走进影院,引导和培养市民对纪录片的审美意识和消费习惯;要搭建广东艺术院线联盟,让更多观众能够在黄金时段走进电影院看纪录片,让影展成为纪录片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链接;“金红棉影展”要助力广州打造“纪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自信,争取把广州打造为中国最懂得纪录片的城市。

座谈会上,知名导演、专家学者纷纷献言。对于影展未来的发展,大家讨论的焦点是如何提升展映影片的质量、体现影展的专业性、价值观和独特性。“金红棉影展”连接的不仅是广州纪录片节与城市和市民,它连接的还是纪录片与城市文化。未来,还需在提升影展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展映平台的覆盖面、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拓展传播渠道持续努力;策展要更注重纪录片类型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继续保持映后交流的活动形态,做到深度观影,维护好影迷会员社群。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启耀提出,广州坚持十几年做纪录片的交流推广工作,独树一帜。建议与图书馆、高校合作,使纪录片成为广州的文化品牌。他自己收藏有近3000部国内不同时期的纪录片,希望能借助各种力量将这些纪录片资源转化成数码保护起来,并可向社会征集不同时期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在广州建立国际纪录片收藏基地。

据介绍,作为广州纪录片节的品牌活动,“金红棉影展”已经常态化、规模化,“节展影展”、“常设影展”、“主题影展”、“高校巡展”4大影展模块已成形。广州纪录片节的优秀入围影片、获奖影片通过此平台陆续呈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2017年,“高校巡展”和“主题影展”已经启动,5月至6月,影展活动将跨越全国20个城市,覆盖40所高校。

文、图:广报记者黄丹彤 

Tags:影展   纪录片   红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