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网络整理 2019-05-29 最新信息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急公好义匾

“急公好义”匾


在平顺县虹梯关乡芣兰岩村一户赵姓人家里藏有一块民国二年(1913)的匾,匾上四个大字“急公好义”。字义不难理解,可以理解为“热心公益事业,爱帮助人”。匾的正中上部刻有一枚长方形篆字印章,经朋友识读,为“平顺县知事之关防”,对“关防”不太明白,查了一下词典,原来“关防”就可以简单理解为“印信”,也就是“平顺县知事之印”的意思。匾的其他空白之处还有许多红色小字,只是年代较长,没有很好保护,脱落严重,除左边从上至下的一句“中华民国二年吉月吉日”之外,已经很难识别出连贯的一句话了。

据赵姓家人讲,这块匾一直挂在老房子里,是奖给这家的老爷爷的。近几年收拾老房子,建设了新房子,才把这块匾搬到新房子里来,但是没有挂起来,只是很随便地放在墙角处。由于年代久远,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平顺县知事奖给了赵老太爷这块匾,谁也说不清了。赵家老太爷名叫赵九乾,这从匾上依稀可以辨认的小字里可以看到“中学校毕业赵九乾准此”字样。查阅民国版《平顺县志》可以找出这样的信息:赵九乾,字子建,芣兰岩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潞安府中学校,民国元年(1912)毕业,当年即任平顺县教育科科员。其他关于赵九乾的信息则再也没有了。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平顺县知事之关防

“潞安中学校”的前身是1904年在原潞安府贡院旧址上成立的潞安中学堂,是清朝时期在长治设立的第一个新学堂,1907年改为潞安中学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山西省立四中,这在当年是潞安府的最高学府。赵九乾就毕业于这里,这和匾上残留的“中学校毕业”吻合。赵九乾1908年进入学校就读,1912年学校毕业,度过了整整四年,赶得上一个普通本科大学生了。赵九乾从他家乡芣兰岩村出发到潞安府去读书的时候,还是以“潞城县平顺乡学”的背景去的,等他毕业回家时,一个崭新的“平顺县”已经诞生了。去时“潞城”,回来已“平顺”。

平顺县最早诞生于明嘉靖八年(1529),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时候,因为缺水被裁。据《清实录》载:“山西巡抚和其衷奏称潞安府属之平顺县。原拨潞城、壶关、黎城三县,就青羊里为治。编户仅三十一里。环城皆山,并无井泉,应裁。其编户及所徵钱粮各归原拨。” 行政区划,是原来从哪里割来的仍归那里,唯独教育这一块还保留独立名为“潞城县平顺乡学”。平顺乡过了148年,迎来了中华民国元年(1912),乡绅石璜联合本地绅士大佬共计二十二人为筹备复县事务员,“奔走呼号、舌敝唇焦、任劳任怨、百折不回”,终得复县。新县刚立,百废待兴,恰好学校毕业的赵九乾就到教育科上班了。相比起如今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真幸福。


知事李生裕


民国元年(1912),平顺完成复县,迎来了复县后的第一位县长,时名“知事”——李生裕。李生裕(1875-1930),字孟绰,泽州府凤台县柳树口镇北李街人。这个人在晋东南乃至整个山西近代史上都应留下名字的人,他少年勤学,中秀才,举拔贡。科举废除后,转入太原优级师范学习。山西谘议局成立,当选谘议员。辛亥革命前夕,入同盟会。山西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选为省议会临时议员。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中学校毕业赵九乾准此

李生裕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上党劝降”。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先后光复。此时,他主动请缨,奔赴上党,劝降潞安、泽州两府的清廷守兵。李生裕胆大心细,加之自己就是上党人,在上党地区,无论与民间还是官府,都有一定的人脉,所以劝降过程尽管惊心动魄,还是比较顺利的。潞安府劝降成功后,李生裕即策马驰向自己老家,几经磋商,泽州府也顺利接受劝降。 潞安、泽州两府先后光复,对辽州、沁州震动极大,望风而降。上党地区19县(除原晋东南16县外,含辽县、和顺、榆社3县)兵不血刃,数百万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全,促进了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1912年,平顺复县。鉴于李生裕在辛亥革命中“上党劝降”的重要作用,山西省政府任命李生裕为平顺县首任知事。李生裕于民国元年(1912)八月任平顺县知事,民国三年(1914)二月卸任,在平顺县满打满算仅三个年头却还不足二十个月,这放到现在好多县长还认不清辖区地图呢。而李生裕不是,他在平顺县知事位子上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为平顺县人民干了许多大事好事。只要你真真心心为人民办事了,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你。

民国元年(1912)八月,李生裕下车伊始,即有河南盗匪百余人侵入玉峡关,李生裕率兵追捕,赶出境外,为平顺县保境安民。同年,在平顺县城东边的东藏寺设立平顺县立第一高小学校,并拔公款一千三四百元,增修讲堂两座,校舍二十余间,为平顺县兴办教育。复县后,县署也没有现成地方,只好暂借旧学宫办公。李生裕带领工作人员在旧署衙遗址上填坑垫坎,建大堂三楹,东西耳房四间。并建设监狱十二间,看守所十六间。民国二年(1913),复县周年纪念,李生裕亲自撰写了《民国元年复县纪念碑》,对平顺复县有功之人大加赞扬。关于复县工作,没有发现赵九乾先生参与的记载,况且那时候他还是“潞安中学校”的一名学生,正准备毕业。我想这块匾不可能是因为复县有功,李生裕知事对他的奖励。

在平顺县榔树园村后约两公里的陡峭山崖上有两条古栈道,一名梁公梯,一名李公道,都是倚崖就势开凿和用石块铺就的梯级道路,是晋、冀、豫三省之间的重要商贾通道。梁公梯,别名小榔梯,明万历十八年(1590)修筑。李公道,别名大榔梯,又名西牛道、西游道。民国二年(1913),知事李生裕因梁公梯不通牛马,在西游道基础上重修,黎民百姓感德,称曰李公道。民国版《平顺县志》载:“李公道,在榔树园村西南。此路为百货转运捷径,峰久失修,蹭蹬崎岖,行人不便,以致商业凋落,致富莫由。知事李孟绰遂委王居中、王章募资财,督率工匠,并催榔树园三庄助匠修筑。兴工季之冬,告于丑(1913)之夏,民感德,称曰李公道。”李公道全长约2公里,有50个大盘旋,分为人行道和畜行道。人行道有2000余个石阶,稍窄,仅容人行,畜行道有600余个蹬石阶,略宽。李公道较梁公梯的石阶相对规整,商旅行走稍具舒缓。畜道宽约1米,全由石板铺成,每隔1米左右距离横置约20厘米厚的条石,条石下半部分在石板对接的缝中,条石高出石板约10~15厘米高度,当畜驮负重上下时,既可防滑,还可增加牲畜的支撑和后蹬力,确保畜行稳当安全。李生裕执政爱民,可见一斑。

在李生裕执政平顺县的第二年,平顺县东部山区遭遇了一场千年不遇的大洪灾。灾后,李生裕没有时间向上面请示、等待批准,即开仓放粮、拨款救灾。民间百姓也展开多种形式捐款、捐物,自救与救人,事后李生裕对民间救灾有力者给予了褒奖,赵九乾老先生所获“急公好义”匾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因这个事情而得。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中华民国二年吉月吉日

民国二年虹霓大峡谷那场洪灾


其实,在民国二年(1913)平顺东部山区那场大洪涝灾害还没有来的时候,就有预兆了,只是人们都没往那个方向去想。这年春、夏两季,旱魃为虐,赤土千里,可比丁丑之岁。太旱了,各村的龙王都请出来了,还是没有一点水。旱之极,往往是涝相伴。这年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中午,彤云密布,雷电交加,不久便大雨滂沱,终于盼到雨来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庆贺。雨不大不小的下了一下午接到晚上,久旱逢甘霖,百姓喜不自禁,却不想福兮祸所依,灾难很快就要来了。

多半年干旱,田土山石松动,一来骤雨,水不能及时渗入地下。央视每晚天气预报常讲的“局部地区发生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高”就是指这些地方。骤雨化作山洪,裹挟土石,横冲直闯,无所不摧。到了六月二十九日凌晨,“历寅卯辰时,风驰电掣,雷震云屯,暴水如注,势如银河倒泻,巨海翻波。晦明之中,咫尺莫辨。惟闻滔天并塌地齐来,雨声与风声并骤,轰轰之声,震憾耳鼓。纵聪如师旷,亦莫辨其孰为风声、雨声、雷声、河声、地塌声、鸟啼声、畜嗥声、人哭声也。”这是民国版《平顺县志》中《癸丑水灾记》所记载事实,作者刘可欲,也是平顺复县一功臣,在平顺专事教育多年。在此文首,作者就言:“尝读诗至‘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每疑为诗人之溢词。及睹癸丑水灾,始知其言之不虚也。”

山洪泥石流随着虹霓大峡谷奔涌而下,左冲右突,沿岸各村鲜有幸免者。灾后半个月,七月十五日,时任平顺复县后第一任民治科长的刘鸿恩受知事李生裕委托,到虹霓大峡谷中虹梯关、虹霓、芣兰岩等沿河各村视察灾情,所到之处,触目惊心,“梯坏路阻,非复旧观,沿山绕越始下。及周履各村受灾状况,但见雨之所及,山多崩颓,自巅至委,一泻直下;沟壑尽成高原,白石磷磷,一望无际,村落半为丘墟......遍地哀鸿,嗷嗷待哺。虽蒙发帑赈济,然杯水车薪,苏活能几?”(民国版《平顺县志》·《查勘虹霓诸村水灾记》)

灾情发生后,知事李生裕没有丝毫犹豫和耽搁,冒着风险,未等到上级批准即动用公共资源,开仓放粮,拨款救灾。奈何平顺东南部80余村遭难,灾情巨大,那点粮款实在是杯水车薪。动员民间乡绅捐款捐物,开展救灾与自救,当是一条不错选择。家在芣兰岩村的赵九乾先生,也是受灾群众之一,但家境不一样,总是要比穷人家要好一些。赵九乾先生展开自救基础上,还捐款捐物,帮助邻里百姓渡过难关。民国二年(1913)这次水灾,“是诚数百年未有之巨灾,亦数万人难忘之纪念”。事毕,平顺县知事李生裕对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乡绅予以褒奖,赵九乾先生即其一。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芣兰岩村

当年赵九乾老先生受到平顺县知事李生裕褒奖挂匾的时候,一定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传遍了四邻八方的。可惜,才过了刚百年,赵家的子孙已经弄不清他们的老爷爷得到了这块匾是因为什么原因了。还好,纸笔千年会说话,同为芣兰岩村的乡绅石璜先生编纂的《平顺县志》清楚的记录了癸丑年这场几百年不遇的水灾之惨状。

当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知事李生裕奖给赵九乾的这块匾与民国二年(1913)平顺县东部那场大洪灾有关,只是时间合适、地点合适、人物合适、事件也合适,所以我就这么猜想了。如有更好的结论,欢迎小伙伴们多多提出。


在平顺县芣兰岩村一个赵姓人家藏有一块民国二年的“急公好义”匾

美丽虹霓村

本文作者:太山小马(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0122333961917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平顺县   山西   历史   清朝   壶关   榆社   黎城   长治   曹植   光绪   潞城   毕业即失业   和顺县   河南   太原   读书   凤台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