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网络整理 2019-05-22 最新信息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几年前,我在写有关匈奴的文章时,就感觉因对历史地理欠缺感知,写出的文章缺少鲜活感。于是开始了历史故地的自驾考察旅行,考察范围随着兴趣变化,先是秦国故地,后来又是走匈奴故地。16年那次,匈奴故地就是主题。但是匈奴游牧为主,居无定所,行踪飘忽难定。我也只能选择有重大战役发生的地点看看,像“马邑之围”的山西朔州、“白登之围”大同等等。由此也写出走历史古道,探索“白登之围”解围之谜(上下)

本篇就是“白登之围”的前篇。

山西北部一带从地理位置看,无论古今一直就是战略要地。

2016年9月16日,一大早我们就上高速出发,原本以为开轿车会比suv省油,但实际上也不省油。也许由于山路加空调常开,2.0排量14l/100km,感觉很不正常。(后来在忻州把行车电脑断电一次后,才发现是行车电脑出错)不过从高速公路的驾驶感受,还有提速来说,还是轿车好过suv。现在各地的公路都修的很好,难以通过的道路很少见。如果自驾出游,开轿车也已经足够了。

从太行山区,经过13个隧道,终于走出了大山。沿途大山,在晨雾中隐隐约约。

2015年10月曾经到过太原,因此,路过太原就没有下高速。在太原环城往大同方向,高速上的车真多,通往市区的出口处排起长龙。看来小长假期间,大城市不能进。

首先到达忻州,被称之为“晋北锁钥”。据说当年刘邦从白登匈奴包围圈中突围出来后,一直到忻口才得以转危为安,高兴欢欣,故此地被称为忻州,忻通假“欣”。

抗日战争时期的“忻口会战”证明了忻州“晋北锁钥”的定义正确,阎锡山和国军28万对日本14万,结果大败,死亡比例10万对3万。通往太原的门户大开,华北没有了自然屏障。八路军的平型关战役和阳明堡袭击机场战役,都是忻口战役的组成部分。2015年曾经去过平型关战役地,从日军被伏击时,处危不乱,依然找出八路军的设防漏洞,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给八路军造成巨大伤亡就可看出,中日军队当年军事素养上的巨大差距。

到忻州看了看老城,在城门口的“老城骨头店”吃了个中饭,不多作为本地名吃的大骨头饭,好像不合我的胃口。因时间尚早,距离朔州也不远,就又上高速前往朔州。朔州是我本次重点目的地之一,因为那里曾经发生过有名的“马邑之围”。

朔州是秦朝名将蒙恬所置的边城,原名“马邑”,到北齐后改为今天名称。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转折点,“马邑之围”就发生在这里。朔州处于内外长城之间,翻越雁门关的大山后,才能抵达。好在现在有了长达5公里左右的高速“雁门隧道”, 走起来就方便多了。我当时在隧道中测得海拔为1500左右。想想古代的人真是不易,为了守边吃尽苦头。

朔州老城的四方土城墙,由于疏于保护已经塌陷,好在现在开始保护,修复了老城门。老城中到处是正在建设的多层住宅,看广告房价在4700元左右,但繁华热闹处都在新城。

位于当年抗击北方马背民族南侵的边境老城,今天已经旧貌换新颜。历史有时候具有戏剧性,但战争不能有戏剧性,不过汉武帝时发生在朔州的“马邑之围”却充满了戏剧性。

纵观汉武帝的对匈奴之战,我们就能发现从“马邑之围”开始,汉朝对匈奴之战出现了新的变化,汉军不再困守边境,而是主动出击寻战。马邑之围5年后秋季,卫青率军出击就是。

​​​ 根据国际上历史学界的说法,同时代写就的史料真实性和价值最高,也就是距离所撰写历史时间越近,真实性越高。那么,我们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对匈奴事件记录的史学价值是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替代;班固的《汉书》更是在全文引用司马迁《史记》的基础上,增补了司马迁死后的历史事件,是《史记》的绝佳补强。

以下内容就是根据散落在《史记》、《汉书》各种人物传记中,与“马邑之围”相关内容汇总写成,挂一漏万不可避免,若有敬请补充!

关于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司马迁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当代史。众所周知,司马迁由于为李陵将军辩护,而被汉武帝下狱,因无人担保和无钱赎罪,只好受对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的“腐刑”换命。但为了完成《史记》,他哀叹道:“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然后,列举了历史上遭受困厄而不屈的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激励自己,是否也是在告诉后人,自己忍辱偷生的理由?

不过他给汉武帝作本纪时,满篇只是汉武帝喜欢神仙,重用术士,敬鬼神被江湖术士骗。但对孝武皇帝讨伐匈奴的“丰功伟业”着墨不多,读起来感觉有点诡异,难道司马迁真是用笔在报复?当然历史上,包括现代都有人如此揣测,就是我,在读各位皇帝“本纪”时也有同样感觉,虽说纯属小人之心。但当读过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后,发现司马迁是公正的,汉武帝确实如他所述。不过,班固在《汉书》中给汉武帝所写的传记,则没有沿用司马迁的笔法。 这种感觉源自《史记》和《汉书》对比着读时。

“马邑之围”发生在元光2年,也就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的年号有点乱,他在位时间长,年号变化也多。在位56年,用了11个年号。汉武帝真正有决断天下的权利,是窦太后去世以后。他行政秉持的是“儒外法内”,对官员异常苛严,特别是战败的将军,近乎冷酷残忍。这种严酷,后来导致很多战败的将军,转投匈奴,这点,对汉朝军力的伤害极大。而且,这种少人性对待被俘过、失败军人的陋俗,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延续至今。

马邑 ,今天朔州的古城门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不清楚雁门郡马邑富豪聂翁壹是出于何种目的?他给大行王恢建议道:“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就是说刚和匈奴和亲,他们相信我们,可以用好处诱惑他们入塞内。王恢竟然相信了他的建议,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竟然就这样批准了。计划很有创意,但决策过程,我们现代人不清楚,从整个战役发展过程看,似乎处处透漏着轻率、荒唐。汉武帝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次当庭议事的庭辩会议,让众大臣发表见解,主要是王恢和韩安国激辩。“强弩之末 ”的成语就出自此次的庭辩。

马邑之战毁坏了,自汉景帝起,汉匈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互信和短暂的和平;同时也丧失了一战定乾坤的绝佳战机。

就这样,汉朝派聂翁壹为间谍前往匈奴。由于聂翁壹一直在从事与匈奴的边境贸易,在草原上的人脉比较广,也很容易见到单于。他给单于说:“我有办法杀掉马邑令,打开马邑城门,马邑的财物您可尽得。”单于听了非常高兴,就答应出兵。聂翁壹返回后,让官府杀了一个死囚,并将其首级悬挂在马邑城门上,为的是让单于的谍报人员看到。单于的谍报人员,飞鸽传书:“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单于为了这次行动,早就集结好了10万大军。单于接信后带领10万大军,越过边境,进入了武州要塞。

朔州古城的古建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此时,汉朝出动骑步兵30万设伏,为匈奴布好了口袋。汉武帝的目的,是把匈奴的主力诱歼在马邑。兵力部署上,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护卫四位主战将军。

当时的作战指令是,只要单于进入马邑,各部就全体听从号令发起总攻击。王恢、李息、李广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配合代地国王攻击匈奴大军的辎重,马邑隶属代地。

单于领军进入汉长城武州塞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当时单于就感觉有点异样,他长年南征北战,大部分时间是在和汉朝争斗。没有任何抵抗的入塞,多少令他感到有点不可思议。距离马邑城不到100里地了,蓝天白云下的山野中,放牧中的牲畜成片都是,但奇怪的是没有放牧人。单于对此感觉非常不可思议。

马上命令大部队停止前进,派出一当户就近攻击烽火台,抓俘虏了解情况。烽火台作为观察哨所,驻军不多,战斗力也很弱,按理说他们作为普通戍卒,不应该知道设围的军事秘密。但巧就巧在姓史的武州尉检查工作,巡视到了这个哨所中。这个武州尉,在单于要杀头的恫吓下,供述说:“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听到这个消息,单于得意的对部下们说:“几为汉所卖!”马上命令后队作前队,快速出塞退回草原。

单于出塞后,马上举行了庆祝脱险的仪式,封尉史为“天王”,并感叹的说:“吾得尉史,乃天也。”要塞飞报,说单于大队人马已经出塞离去。埋伏的官兵,这才如梦初醒,知道计划失败。他们急忙出兵追击,哪里还能追上?其实王恢等所带三万兵马,在听到汉军设伏没有成功时,如果主动出击还是可以歼灭匈奴辎重部队。但是,由于王恢害怕出击会招来单于精兵的反击,怯战,就没有敢攻击。但他可能没有想到,临阵惧敌会致他下狱丧命。“马邑之围”就这样,无果而终,只是白白耗费了军费。

破败的马邑古城墙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由头的开始,伴随的是没有周详计划的部署。俗语说“君不秘亡国,臣不秘亡身”,那么重大的军事行动,连牧羊人都知道细节避战,岂有不败之理?也许“马邑之围”的失败,暗示着汉武帝后来对匈奴的反击战,耗费大战果少?

​朔州古城门下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汉武帝对“马邑之围”的失败之愤怒可想而知,他想通过这场胜利,向大家展示他作为皇帝的才能。打他脸最疼的是王恢。一开始是他主战,这次的“马邑之围”也是他策划,可是临阵畏缩,也是他。哪怕是付出巨大牺牲,他能消灭匈奴的辎重队,也能向众大臣和国人有个交代?

更为可笑的是,王恢竟然把汉武帝当傻瓜,说他如此做是为了保全三万军士的生命。王恢被交由廷尉审讯,按律应该是斩立决。也许汉武帝并不想杀他,毕竟他是朝中少有的熟悉匈奴事宜的专家。只是交由廷尉羁押。但是王恢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让家人私下给丞相,汉武帝的舅舅田蚡行贿千金,让帮他说情。

田蚡深知汉武帝的愤怒之情,因为为此次战役,在朝堂的廷议中,王恢和御史大夫韩安国激辩,韩安国还是继续以前的态度:眼下非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汉武帝选择了实施王恢的作战计划。可结果竟然是王恢不争气,说情难度之大,田蚡再清楚不过了。

田蚡采用迂回策略,求太后向汉武帝求情。但当太后按照田蚡的说法告诉汉武帝时,汉武帝的回答是:“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此话传到关押在监狱中的王恢耳中后,王恢就自杀了。

后世有人假设,王恢如果不找丞相向汉武帝求情,也许不会死。也许会如此,毕竟王恢是个熟悉匈奴事的人才。后来,还出现过一件几乎相同的事情,民间侠士郭解犯罪入狱。当红将军卫青为其求情,原本还有活命希望的郭解反倒被汉武帝盯上,下令处死。汉武帝反感被操纵,这可能和他当皇帝初期的傀儡体验有关。

汉武帝16岁登上皇帝位,当时窦太后是“太上皇”,遇到重大国事都要奏报窦太后才能定案,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政治体制上的奇葩一幕,一直延续到大清。

汉代虽然没有明确的统一“思想”一说,但“黄老”与“儒术”实际上就是二种思想在争夺人心。对皇帝有左右权力的窦太后和文、景帝一样,信奉的是“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而窦婴,田蚡他们喜好儒术,汉武帝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好儒术。他们举荐任用的也多是儒生,窦婴他们推举当时的大儒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这帮儒生推出的政策是:“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候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汉武帝作为16岁的皇帝初等宝座,雄心勃勃的响应再正常不过了。

他们的“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的做法,令“好黄老之言”的窦太后非常不满。到了建元2年,御史大夫赵绾终于捅了马蜂窝,他向汉武帝建议“无奏事东宫”。窦太后终于忍无可忍,责令汉武帝罢免窦婴,田蚡的职务。从朝堂上驱逐赵绾,王臧等,后来窦太后利用这二人的“贪腐”污点,把他们关进大牢后杀之 。汉武帝的“亲政”之举,就这样以失败而流产。直到窦太后建元6年去世,汉武帝就再也没有敢轻举妄动。

这可能也是汉武帝执政半个多世纪,严防外戚权力座大,矫枉过正,刚愎自用性格形成的缘由?但是,汉朝最终还是亡在外戚手上。

之所以说这么多,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而皇帝的性格决定着国家的走势。历史上,人们对汉武帝的对匈奴之战,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汉武帝是“穷兵黩武”,也有夸赞不已的。特别是当代,夸大汉武帝的“武功”导致很多现代人,沾沾自喜,一时间错觉历史上汉人天下无敌。其实,对历史事实我们还是要客观公正的看,既不可肆意歪曲的贬低自卑,也不可罔顾历史事实的盲目自夸。

“马邑之围”作为帝国反击战的肇始,以失败告终,也许这是在暗示大汉帝国,仅仅凭武力是无法得到和平。此战以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彻底破裂。原本已经基本安宁的边境,狼烟再起,匈奴的袭扰变本加厉。

韩安国在廷议“马邑之围”时对匈奴的特点总结,非常到位“且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随草,句处无常,难得而制。”

如果汉武帝能够听进去,选择妥当的战略战术,其实,在当年有很多人都看到有问题,司马迁就在“太史公曰中”说,关键重在选用奖领啊,言外之意就是将领任用问题影响战绩。

那日,我在老城残败的土墙前设想过,如果汉武帝当时选用能干将领,严密制定“马邑之围”的作战计划,歼灭掉匈奴的主力,也许后来就不用牺牲那么多汉朝子弟和财富了?若真如此,也许历史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但是历史无法假设。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汉武帝匈奴反击战的肇始“马邑之围”

本文作者:鸿儒随笔(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44676046910311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汉武帝   匈奴   历史   朔州   汉书   司马迁   史记   忻州   太原   汉朝   李陵   山西   班固   刘邦   秦朝   阎锡山   大同   日本   轿车   左丘明   电脑   北齐   屈原   孔子   运动型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