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网络整理 2019-04-23 最新信息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至五十一回,发生在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刘备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却说关云长放了曹操,引军自回。此时诸路军马,皆得马匹、器械、钱粮,已回夏口;独云长不获一人一骑,空身回见玄德。孔明正与玄德作贺,忽报云长至。孔明忙离坐席,执杯相迎曰:“且喜将军立此盖世之功,与普天下除大害。合宜远接庆贺!”云长默然。孔明曰:“将军莫非因吾等不曾远接,故尔不乐?”回顾左右曰:“汝等缘何不先报?”云长曰:“关某特来请死。”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上来?”云长曰:“是从那里来。关某无能,因此被他走脱。”孔明曰:“拿得甚将士来?”云长曰:“皆不曾拿。”孔明曰:“此是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但既有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遂叱武士推出斩之。正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却说孔明欲斩云长,玄德曰:“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了。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回到刘备身边后,立即部署围歼曹操的行动方案。诸葛亮先后派出赵云和张飞率部前去埋伏,唯独没有安排关羽。关羽愤愤不平,主动请战。诸葛亮便将其安排在华容道,并让关羽立下军令状。结果在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诸葛亮下令将关羽问斩,刘备出面求情,这才保住了关羽的性命。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誓同生死”, 意为发誓同生共死。形容关系密切,不能拆散。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小说中描述的曹操在赤壁中惨败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载:“(黄盖)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在撤退途中经过华容道的故事,也是历史的真实。该传注引《山阳公载记》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不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关羽是否在华容道截击曹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山阳公载记》中还有一段记载,说出了历史的真相。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该书称:“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这个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当曹操经华容道北撤时,并未遇上关羽或者是其他的孙刘联军的将领;其次是当刘备想起在华容道设伏时,曹操早已通过此地回到了江陵。难怪事后曹操会欣喜异常,出言讽刺刘备能力不行,没有事先想到在此地设伏。如果刘备、诸葛亮和关羽听到曹操的这番话后,估计会追悔莫及。


离开华容道后,曹操曾有过一番评论,令刘备诸葛亮追悔莫及


至于小说中诸葛亮让关羽前去华容道的故事情节,小说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气。为此,作者特意在第五十回中通过诸葛亮之口说出了个中缘由:“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至于后来的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及下令将关羽斩首的情节,都是诸葛亮装模作样故意为之的。当然,刘备也配合得相当完美。明知道诸葛亮并不是真的想将关羽斩首,还特意站住来为关羽求情。这样一来既维护了诸葛亮的权威,也让关羽感恩戴德,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本文作者:灿烂海滩(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64237989311334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关羽   三国演义   小说   三国志   三国   张飞   历史   赵云   黄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