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深圳明德实验学落难少爷遇爱记校贵州乡村实践之二

网络整理 2017-06-01 同城信息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贵州乡村实践之二

做一个地道的为村人

5:30分,红彤彤的朝霞洒在大歌博物馆的阁楼上,山村一片寂静。

明德贵州乡村实践活动第一组的孩子们已经开始起床,他们要为85位同行的师生准备早餐,一天的乡村生活体验也正式拉开序幕。

早餐是当地米粉、自制豆浆。十六位同学要在七点半之前把所有早餐准备妥当。米粉需要自己蒸,自己卷,自己切。豆浆是用石磨现场磨出来的,需要煮。所有这些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来说,新鲜但又艰难。经过不断的磨合,他们渐入佳境,有人专门烧柴火,有人在米粉模子上抹油,有人添加米粉汁,有人蒸米粉,有人晾,卷,有人切;磨豆浆同样如此,或拉磨,或添加黄豆,或加水,或负责过滤。经过近三个半小时的忙碌,早餐大功告成,但超出预定时间近一个小时。这个过程,无论是操作者还是亲历者,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了直观而更深的理解。

“草盛豆苗稀”,“带月荷锄归”,田园农耕对于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来说,听起来更多是一种古诗中的诗意,但身体力行之后,他们对农耕、农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早餐结束,同学们装上糯米饭,带上斗笠,手拿锄头,前往离居住地六公里多的山头为青梅树和茶树除草。走在羊肠山道上,道狭草长,酷热难耐,加之蚊虫叮咬,没到一半路程,就有七八孩子开始掉队,大汗淋漓,满脸通红,大口喘气,但他们坚持着。几经曲折,翻越四个山头,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明德人终于达到目的地。稍作休整后,孩子们开始劳动。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山地,明德的孩子们挥舞着镰刀、锄头走向半人多深的野草。由于缺乏经验,不少人手被草叶划破,胳膊被划伤,有的手上还磨出血泡。汗水汇成水珠划过脸庞,滴在手臂上,滴在土地里,也滴在孩子们的心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诗歌,此时此刻,在孩子们心中有了更加直接和深刻的体会。赵海鹏同学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刀,一砍,一伤,好似毛笔的笔锋——撇、捺、点。一点,一断,一续,在这山间,刻画出点点风采。今日,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山野劳作,砍断的不仅仅是山间的野草,还有曾经萦绕心头的畏惧。人生之路尚远,惟有新体验,方有新感悟、新人生。”

如果说亲事农耕更多的是一种乡村生活的身体接触,那么与同龄人孩子结对进行深入沟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交流。经过来往十二公里的山路跋涉,明德人回到住所。短暂休息之后,六个组的孩子与当地村里的十二个孩子结成对子,开始了第一次对话。当听到当地孩子到过最远的地方是贵阳(因为演出而去的)时,当听到家里人均收入三千元,平时上学每天只有两元的零花钱时,当听到一个年级只有一个27人的班级,两个老师教授全部课程时,当听到村里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时,明德的孩子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何差距如此之大。作为大都市来的孩子,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将来应该做些什么。康艺凡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最令我为之动容的是当我们问他理想和愿望的时候,不是去哪里玩,也不是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希望长大以后能够养家,让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样的愿望虽然很单纯,但我们与他们比起来,可能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感恩的心。” 而李家睿在给当地孩子交流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深居大山的他们,失去的是城市便利的交通、繁华的街道以及优厚的条件,但蜗居城市的我们,也失去大山中宁静的环境、闲适的生活以及想唱就唱的自在。所以,无论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亦或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活出精气神,就是一种幸福。”这样的认识或许不全面,亦或者不够深刻,但成长不就是有这种人生体验之后的感悟积累起来,沉淀下来的吗?

傍晚,山村又恢复了宁静,淅淅沥沥的细雨敲打着门前的青石板。这场不期而至的细雨也在洗礼着今天参加体验活动的每一个明德人。

周珉立说:“今天也算是多磨多难的一天,中途几次想要放弃,也想过干脆回家算了,可是人生不可能一路上都平平稳稳,总会有让人猝不及防的风雨,就像今天的这场雨,来得狂躁,走得潇洒,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但风雨过后,谁能说我们不是一条好汉,路就在眼前,路就在脚下,这就是人生。”

朱梓彤说:“想起说过放弃的话,想起当时的疲惫,我们笑了,这,就是坚持;这,就是明德人!”

……

今天,我们在体验中感动,在孩子的感动中感动。

Tags: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贵州乡村实践之二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