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美媒:中国科研投入2022年将超过美国 撼动美科技霸主地位_啕球封喷《参考消息》官方网站(全文)

网络整理 2017-06-17 本地信息
(原标题:美媒:中国科研投入2022年将超过美国撼动美科技霸主地位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参考消息网6月17日报道美媒称,美国仍然在科学研究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至少它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生物医学研究最多,并且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也最多。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15日报道,但一些科学家今天在《临床检查杂志·观察》上称,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持续很久。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美国在科学界的支配角色正在慢慢削弱,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近二十年来在科学上投入了大笔资金。研究人员称,2015年,以在六家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新发现总数来看,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队伍在前十名中排在第四位。研究人员称,2000年,中国甚至没有进入前十(排在第14位)。

此外,研究人员称,中国2015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是美国的75%。2000年,中国的投入只有美国的12%。

然而,研究的未来可能是协作。研究人员称,更多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通过与国际伙伴合作而取得新的发现和进步。

报道称,为更好了解在科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研究人员浏览了2000年到2015年的六家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自然》和《科学》)和四家中级期刊。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这一时期每个国家的研发投入。

研究人员发现,近15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研究经费停滞不前,而中国的资金大幅增加。

2015年,在较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生物医学研究论文数量排在前十名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法国/日本、瑞士、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瑞典/意大利。

与此同时,生物医学研发投入最多的15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瑞士、韩国和新加坡。

研究人员称,这些分析表明韩国和新加坡的排名也在缓慢上升。

研究人员称,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有朝一日可能会失去它在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在中国出生、在美国学习的科学家过去常常留在这里工作,但现在他们会在完成学业后回到中国。

不过,美国仍然拥有一项竞争优势。研究人员称,多亏国会两党的支持,当前的2017年联邦财政预算增加了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资金支持。

但研究人员称,当前有关2018年预算的辩论令人担忧,因为有人主张削减资金。与此同时,中国的研发投入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美国。(编译/李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延伸阅读】中俄银行联合发起两国间首支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

哈尔滨银行行长张其广同俄罗斯外经银行第一副董事长尼古拉•采霍姆斯基签署《谅解备忘录》和《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网财经6月16日讯记者从哈尔滨银行获悉,近日,哈尔滨银行与俄罗斯外经银行签署了中俄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谅解备忘录和合作框架协议。

据了解,哈尔滨银行是国内对俄金融领军银行,俄罗斯外经银行则为俄罗斯国有最大政策性银行。本次双方合作设立的基金,既是中俄银行间合作的第一支基金,也是黑龙江省第一支以跨境技术转移为目的的基金。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哈尔滨银行与俄罗斯外经银行拟作为发起人,充分利用各自的影响力和资源,推动募集组建以技术转移为重点的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将主要关注具备中俄元素的先进制造,航空、生物医疗、软件、金融科技和跨境贸易等行业。

(2017-06-1610:39:01)

【延伸阅读】美国海军迎来最先进航母众多“黑科技”上舰

5月31日,美国海军新一代“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首舰“福特号”(CVN78)由建造商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交付美国海军,从而向今年夏天正式服役又前进了一步。

根据美国海军计划,“福特号”预计将在202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福特”级航母自1993年提出概念,历经3年顶层需求论证、4年总体方案论证、4年初步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先期开发、5年详细方案设计,首舰于2009年铺设龙骨,整个建造过程历经8年。

第二艘“肯尼迪号”(CVN79)于2010年12月进行了首块钢板的切割,2015年8月22日举行了龙骨铺设的开工仪式,计划2022年交付;第三艘“企业”号(CVN80)将于2018年纳入采办程序,计划2027年交付。

“福特号”航母排水量约10万吨,可搭载包括F-35C联合攻击战斗机等第四代隐身战机、无人战斗机在内的75架飞机。它采用电磁弹射器和先进拦阻装置,日出动舰载机270~310架次,可持续6天。

“福特号”航母采用新型核动力装置,发电能力相比“尼米兹”级成倍提升。它优化设计布局,提高自动化程度,人力需求相比“尼米兹”级降低20%左右。针对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还为升级改造留下5%~7.5%以上的排水量储备。

“福特”级是面向21世纪作战需求研制的航母,将全面替代“尼米兹”级航母,成为未来几十年美国海军的核心装备,并引领着未来航母的发展方向。

精心设计发展之路

1993年,当“尼米兹”级航母才刚刚服役至第6艘、技术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处于绝对优势时,美军就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支撑由“大洋决战”向“由海向陆”战略转型的高度,立足全球存在、跨洋作战、以海制陆的军事需求,超前谋划航母的中远期建设问题。

美军成立了由海军牵头,空军和陆军参谋部、国防部办公室、工业部门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的顶层评估团队。通过全面评估,进一步明确了航母在实现美国全球战略、引领海军全面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确定了保持航母部队规模不缩减、采用创新技术和装备提升航母综合能力的发展思想。

可以说,“福特”级航母从建设伊始就奠定了支持战略实现、技术跨越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形成跨代优势的基调。

为稳妥实现新一代航母全面创新和突破,确保新一代航母在作战能力满足未来国家安全需要的同时控制风险,达到研制周期、技术、经费、工业基础等各种因素的最优平衡,美国海军在两代航母中间采取了“过渡舰”的发展策略,即以“尼米兹”级最后一艘舰“布什号”(CVN77)为过渡和试验平台,在该舰上采取一部分即将运用到“福特”级航母上的关键技术,为“福特”级航母的建造积累经验、降低风险。

同时,“福特”级航母建设也不是一步到位,首舰上实现电磁弹射、先进拦阻、新型核反应堆、双波段雷达等标志性关键技术,第二艘舰上再逐步实现轻型材料、一体化后勤系统等技术和能力,同时秉承“尼米兹”级的经验做法,后续舰均比前舰有不同程度的技术提高。

通过“过渡舰”以及“逐舰提高”的策略,确保了美国海军新旧航母之间的平稳衔接,确保了新一代航母装备建设的稳妥可行,保证了该级航母在未来几十年服役期内的先进性。

“福特”级航母的研发是一个边建设、边改进、边提高的渐进式发展过程。立足战略要求和作战实际,不断细化航母需求论证,逐步明确了新航母与已有航母相比应加强能力的方面,迭代优化出新一代航母的六大任务领域和37个特征属性,为明确采用何种技术来满足能力需求提供了科学的牵引。

美国海军还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多方案评估,对75种设计方案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最终形成了采用新型核动力装置、电磁弹射器、搭载75架以上飞机等指标,确保新一代航母的工程方案设计满足能力需求。

新技术的成熟与否关乎重大装备进度、费用、效能等方面,为确保重大新技术尽快发展成熟,美国海军启动了旨在研究与验证新技术的“航母研发计划”,提前部署了一系列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

如在新航母尚未确定是否使用核动力之前,就启动了“核动力和电力装置技术”研究,当2009年首舰开工时,新型反应堆装备的技术成熟度已经完全满足上舰需求。

类似项目还有用于系统和隐身技术集成的“航母集成中心”、用于提高全舰自动化水平的“智能航母”项目等。这些做法,降低了关键性强、技术风险高、研制周期长、耗资巨大的新技术对航母建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创新航母平台

从目前初步建成的首舰“福特号”及其搭载的舰载机来看,“福特号”飞行甲板布局优化,动力系统安全高效,载机起降设备全面换代,一体化控制水平大幅提高。

飞行甲板是航母平台设计的重点。与“尼米兹”级相比,“福特”号航母岛式上层建筑后移、斜角飞行甲板外侧向外延伸、舰岛后方以及左舷升降机后方甲板延长,使可用飞行甲板面积、航空保障区面积、飞机停放区面积更大。同时,通过优化上层建筑、采用先进武器升降机、使用自动化物资处理技术和转运装备、设置“一站式”保障区域等措施,极大提高了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

“福特”级采用两座全新开发的A1B反应堆,自动控制水平提高,整个系统更加集成简化。系统采用的阀门、管道和泵等设备比“尼米兹”级减少约50%,相应运行人员减少约50%,维修量减少约20%,全寿期费用降低约20%。

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核动力系统自身抵御事故的能力,大大减少了反应堆专设安全设施对外部电能的依赖,核动力系统的安全性大幅提升。

“福特”级航母还用创新的电磁弹射器淘汰传统的蒸汽弹射器。针对蒸汽弹射器系统复杂、维护工作量大、效率低等缺点,并顺应舰艇全电化的趋势,“福特”级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器,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装备的革命性创新。其用于弹射的能量利用率可达50%以上,而蒸汽弹射器仅为4%~6%,维护人员较后者减少约30%。

电磁弹射器可弹射从几十公斤到数十吨重的舰载机,拓宽了舰载机的弹射范围和类型。母舰供电系统正常情况下,从冷态到弹射状态的准备时间由蒸汽弹射的24小时缩短到15分钟,极大提高了舰载机的出动效率。

“福特”级航母研制的新型涡轮拦阻系统,由于采用了数字控制技术,可实现对飞机着舰的精确控制,且回收速度快、峰均力比小,大大减轻了舰载机和飞行员所承受的应力。

该系统还具有重量轻、容积小、操作方便等优点,尤其是可灵活调节拦阻能量,能够拦阻传统Mk7型拦阻系统不能完成的大重量、高速度飞机和轻质无人机,安全性、可靠性高。

“福特”级航母全舰作战系统综合水平大幅度提高。“福特”号航母配置了双波段雷达等新型电子信息装备和“改进型海麻雀”导弹等新型防御武器。其中双波段雷达由X波段SPY-3多功能雷达和S波段SPY-4广域搜索雷达组成,集成了近10部独立雷达的功能,具备极强的多功能性和可靠性,可同时完成目标搜索、跟踪、识别,以及飞机引导、武器制导等多种任务。由于采用了信息高速可靠传输、实时分发、自动决策支持和自动作战管理、指挥控制设备柔性重组等新技术,“福特”级航母的作战系统实现了大跨度发展。

“福特号”航母利用全舰计算环境技术将分立的舰载系统集成到一个大的计算环境中,航母上全部的运算机能,包括传感器、通信、导航、指挥控制、自防御武器和平台管理、航空保障等,均由一个计算机网络负责,与现役舰艇上各类系统的运算各自独立、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硬件资源无法相互支援相比,全舰计算环境是美国海军的独创,也是舰船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巨大进步。

更换先进的舰载战斗机

“福特”级航母将按11比例搭载三代机F/A-18E/F和四代机F-35C,形成“高低搭配”,进一步提升舰载机综合打击能力。

F-35C隐身能力强,比第三代战斗机有明显的中远距空战优势,可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有效增强航母编队的防御能力。执行对面作战任务时,F-35C可凭借隐身构型突防攻击。与现有的F/A-18C/D、F/A-18E/F机型搭配相比,F-35C、F/A-18E/F的新型搭配方式可显著增强航母编队的整体攻防能力。

“福特”级航母的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也全面换代。“福特”号航母将搭载E-2D预警机替代即将退役的E-2C,其雷达监视和信息处理、传输能力有较大提高,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为战区内空中预警、舰载机指挥引导和编队导弹防御提供支持。它还将用EA-18G电子战飞机全面替换EA-6B,新装备的接收机、先进红外设备和侦察吊舱等传感器使战场侦察、处理、干扰能力大幅提升。

电磁弹射器为“福特”级航母搭载无人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美国海军目前正在“航母舰载无人空中加油系统”项目框架下研制MQ-XX无人机。该无人机是之前X-47B航母舰载作战无人机验证机测试定型后的产物,将是美国海军首型航母舰载无人机,主要用于空中加油,同时也应满足具有执行ISR任务的能力需求,因此也是一型多功能无人机。

根据设想,MQ-XX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除执行空中加油任务,还将与有人舰载机协同使用,即1架有人机(F-35C、F-18E/F或E-2D预警机)和作为僚机的3架无人机编组,后者可由有人机的飞行员或任务操作人员控制,每机间隔约40公里,从而大幅扩展了有人机的感知范围。

因此,在“福特号”航母2020年全面形成作战能力时,MQ-XX无人机也将上舰,它既能够承担大量的支援保障任务,也可以配合有人驾驶飞机使用,将开启有人与无人舰载机协同作战的新模式。(海军装备研究院吴懿鸣黎晓川)

(2017-06-1600:08:00)

【延伸阅读】中科院大投入“黑科技”硕果累累

近日,中国科学院宣布13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已取得一批重大成果。A类先导专项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中国科学院这几年投入最多的“黑科技”。

“A类先导专项是中科院现有科研项目中经费体量最大的项目。”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王越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先导专项是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实施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先导专项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中科院已启动实施了38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A类先导专项13项。

王越超说,这13个A类先导专项已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例如,空间科学专项中的暗物质卫星“悟空”号、量子卫星“墨子”号等。这些专项成果还很接地气,能够为老百姓服务。比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专项在干细胞临床研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究中14名婴儿相继诞生,脊髓损伤修复已开展61例临床研究。

这些先导专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即使在国际上也首屈一指。

发布会上,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专项负责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瑚珊研究员就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成果。ADS系统是目前国际公认理想的乏燃料处理方案,包括三大部分:加速器、散裂靶、次临界堆。这三大部分,中国都搞出了“世界第一”——国际首台ADS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前端示范样机,国际首台颗粒流散裂靶原理样机,国际首台ADS研究专用铅基临界/次临界双模式运行零功率装置。

从经济前景来看,这些先导专项也非常“有钱途”。比如,“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专项,就已成为被社会资本瞄准的“金鸡蛋”。该专项负责人、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孟丹介绍,“先导科研成果得到了业界的认同,截至2016年底已拉动社会直接投资逾18亿元”。

A类专项的先导性还体现在其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上,凝聚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例如,雾霾是广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就是一个可以减少排放、减轻雾霾污染的专项,专项承担单位联合相关地方政府、大型企业、高校共同组建了“低阶煤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推进专项中试研究和产业化示范。

该专项已启动实施5年多,专项负责人、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介绍,专项实施期间,带动大中型企业投入约1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将有400亿元投资,为企业的转型、产业的提升以及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起到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经济日报记者佘惠敏)

(2017-06-1206:46:01)

【延伸阅读】黑科技!美1982年首飞语音控制型F-16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提起F-16战机,肯定是家喻户晓,但你听说过会横着飞、而且还装有语音输入系统的“黑科技”F-16么?本图集要介绍的就是图中这架美国空军于20世纪80年代改装的F-16AFTI试验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试验随控布局(将主动控制技术应用到战机上,并通过电传操纵,提高战机飞行品质,简称CCV)翼面等新技术对战机性能有多大提升,美空军飞行动力实验室启动了名为“先进战斗机技术集成”(AFTI)的项目,并于1978年12月将该项目合同授予通用动力公司。后者将第6架F-16A改装为F-16AFTI试验机,外形最大特征就是在进气口下方加装了两片类似图中YF-16CCV的两片可动鸭翼。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飞控系统全面提升外,F-16AFTI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搭载了“语音控制互动设备”(VCID),类似设备直到2003年才在欧洲“台风”战机上投入实用。VCID内存有由256个英语单词组成的词库,飞行员可通过语音直接操控试验机的航电系统。尽管性能有限,但该系统试验效果不俗,识别率达到90%。图为AFTI座舱,可见有3块MFD(多功能显示器),“玻璃化”座舱程度要高于同时期的量产机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82年7月,F-16AFTI成功首飞后,很快在位于加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展开了为期2年的试飞任务,共进行了275次试飞。后于1984年换装了F-16C的航电设备和名为AMAS(自动机动攻击系统)的试验系统后,F-16AFTI可在XYZ三轴以固定迎角实现平移飞行,机鼻的最大偏离指向可达6度。图为F-16AFTI试飞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16AFTI后来还试验了包括触摸显示器、语音合成告警等当时最新的航电技术。由于贡献突出,F-16AFTI团队于1987年9月获得了美空军颁发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最杰出贡献奖—“西奥多冯卡曼奖”。图为2架F-16C与F-16AFTI试验机编队飞行,从垂尾ED代号可看出均隶属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本图可对比AFTI试验机与量产型的外形区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16AFTI后来还试验了包括触摸显示器、语音合成告警等当时最新的航电技术。由于贡献突出,F-16AFTI团队于1987年9月获得了美空军颁发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最杰出贡献奖—“西奥多冯卡曼奖”。图为正准备进行空中加油的F-16AFTI试验机,可见机背的受油口已开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目前已知的采用语音控制技术、且已批量投入服役的战机只有欧洲“台风”,但该系列战机直到2003年才投入服役,比F-16AFTI晚了整整21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89年拍摄的F-16AFTI试验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研发人员与F-16AFTI试验机第50次试飞留念。

(2017-06-0508:42:08)

【延伸阅读】黑科技云集数博会数字经济开启“大时代”

央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最近火热的阿尔法围棋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变得耳熟能详。就在昨天,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闭幕。本届数博会以“数字经济引领新增长”为主题,316家企业参展,带来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黑科技”。

语音识别、刷脸支付……数博会都有哪些黑科技?

科大讯飞带来的讯飞听见技术,能够在现场嘉宾演讲的同时,将语音转变成文字实录,被称为“会写字的声音”。这也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印象深刻。

白春礼说:“里边有很多企业展出了他们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现在在讲话,软件根据我的讲话实时地转化成中文和英文。大数据也为科大讯飞软件的正确识别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刷脸支付”是支付领域的一项“黑科技”。人们不用携带手机,刷脸就能够完成支付。如何保障支付安全,是开发商重点解决的问题。

工作人员介绍:“它不是一个普通的照相机,它采用了一种3D活体红外技术,会从人的脸部提取600多个点进行交互验证,所以它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高的。”

数博会也发布了2017中国“十大黑科技”,包括中国光量子计算机、无人操控节能中央空调、石墨烯柔性手机等。这些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大数据领域的不断发展。

深挖数据“钻石矿”将成未来趋势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茁壮成长,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深挖数据“钻石矿”,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孙丕恕表示:“这几年电商很红火,未来几年数商也就是数据交易商会成为一个趋势。这个数据交易商不单是数据交易的平台,还会是大数据应用的平台。很多人围绕这个平台开发很多应用,我买了之后就会对这个数据进行挖掘,深挖数据钻石矿。”

制造业面临冲击,实体经济纷纷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技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向零售、制造、医疗等行业深入渗透。阿里巴巴董事局大大马云说,未来十年,制造业将会遭遇大数据的冲击,促使制造业领域加快改革。

马云指出:“在未来十年以内,制造业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来所谓流水线、标准化、规模化、集装箱、低成本,将会彻底会被改变,所以定制化将会越来越多。以前的二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20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机器会越来越聪明,机器会越来越自我学习,这对传统制造业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早做准备。”

面临冲击,传统制造业也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已经深入到企业日常生产调度,以及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让企业成本控制更精准、采购计划更科学、决策行为更理性。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腾讯公司董事会大大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当前,实体经济正在全面数字化转型,未来数字化将会进入到实体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里。

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孙蔚敏则认为,数字经济是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精兵利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必将催生大批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必须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央广短评:数字经济要“脱虚向实”,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相比之前更多地强调大数据的定义和意义,如今,大数据变得越来越“实”,从“云端”落实到“产业端”,更加围绕产业,强调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这正是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当下我国实体经济疲软,尤其是制造业衰退,亟需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而数字经济也正在经历从消费互联网的体验经济,向产业互联网的价值经济转变。

如今,数字经济的发展点燃了新动能,通过数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业态。只有让实体经济升级,才能够迸发出数字化转型的真正价值。尤其对于制造业来说,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紧抓制造业发展“换道超车”的良机。

(2017-05-2909:38:01)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原标题:美媒:中国科研投入2022年将超过美国撼动美科技霸主地位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