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贵州开始输出治理经验 因为垂阅徒生态抓得紧

网络整理 2017-06-12 本地信息
(原标题:贵州开始输出治理经验因为生态抓得紧)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贵州来说,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照进现实,成为乌蒙大地“气质”更佳、山更绿水更清的“撒手锏”。

过去5年中,多彩贵州逐绿而行,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注重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回顾贵州绿色发展的路子,就避不开输出的治理经验。

绿色制度先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心谋求绿色发展的贵州而言,这个利器就是绿色制度,为保护青山绿水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距贵阳市20多公里的红枫湖风景区空气清新温润,在大片松树掩映下,一幢两层的白色小楼矗立在湖边,这里正是全国首家生态保护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

2007年,一起环保组织诉造纸厂偷排污水的案子,成为国内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司法力量介入生态领域,无疑为环境保护装上了锋利的“牙齿”。截至去年底,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已受理案件1044件,结案率超93%。

环保法庭的设立只是第一步。如今,贵州为畅通环境官司的“方便之门”,成立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省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处和省公安厅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

与此同时,贵州对经济发展的指挥棒作出了调整,使之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对地区发展进行考量。

2014年,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条款是:规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

近年来,贵州还实施了“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3项制度,成为地方干部念好生态经的“紧箍咒”。

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方面,在赤水河、乌江等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机制等12项制度,累计筹集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有了制度和平台,更要狠抓落实。近年来,贵州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境保护“六个一律”、环保执法“风暴”等专项行动,形成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仅2016年全省立案查处各类资源环境违法案件2263件,开展联动执法2500余人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问责机制不断健全。

多措并举,为绿色兜底。贵州的绿色制度日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走在前列,制度的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持久动能。

打造绿色屏障

天生丽质难自弃,后天养护同样重要。提升贵州的“颜值”,不仅要护,还要建、还要治、还要改,更要巩固绿色成果,让绿色“底版”更鲜亮。

2015年,贵州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造林916万亩,力争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4%;为此,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主要领导带领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带动全民“种绿”。

一心增绿,成果斐然。“十二五”以来完成营造林2689万亩,治理石漠化92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35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2%。

为让山水更美,贵州一直在自我加压。为此,贵州进一步加大全省城镇、园区和企业等领域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治水、净水、洁土。

围绕“治气”——

“十二五”期间完成102台1824万千瓦火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淘汰燃煤锅炉1442台、2628蒸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6.6万辆;“万家企业”累计节能483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90万吨标准煤目标任务。

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308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超范围完成国家下达的1450万吨目标任务。2016年去年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107万吨、钢铁过剩产能220万吨。全省9个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96.6%。

围绕“净水”——

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等制度,实施草海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县级以上城市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016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79条河流151个省控断面中优良率为94.1%,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7%,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围绕“洁土”——

实行涉重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建设完成标准化渣场75个,累计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8座。

梵净山上,清新空气洗洗肺;杉木河边,“矿泉水”上好漂流……盛夏,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充满“绿色诱惑”。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已成为贵州最响亮的品牌。

变绿为金之路

站在“十二五”“十三五”的交汇处,贵州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感受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曾经,有人说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也有人说,贵州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在所难免。

贵州回答: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决不走“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这决定了贵州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

后发赶超,贵州对战略新兴产业“青睐有加”: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截至目前,贵州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工商注册企业已达1.7万家,惠普、IBM、高通等200多家全球著名企业在黔项目总投资超过2400亿元,产业规模总量已超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山美水美,用旅游变绿为金。奇山秀水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宜人气候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贵州全力建设国际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特色文化交流高地。近5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近25%,去年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全省旅游总人数5.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1.2%;实现旅游总收入5028亿元,增长43.1%。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大健康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之一。2015年以来,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保持在20%以上,初步统计,2016年上半年增加值达到455.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9.2%。在大健康医药产业舞台上,贵州迈出自信步伐,走向产业前沿。

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大旅游深度融合,贵州实现了逐绿而行跨越发展,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十二五”期间,贵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7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5年年底的49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016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8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

从生态到经济,近年来,贵州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现在绿色已经成为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文明正在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原标题:贵州开始输出治理经验因为生态抓得紧)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