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成护士长妈妈都全面对标

网络整理 2017-03-08 本地信息
(原标题: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全面对标)

本期看点

全国两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务院大大大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大大唐良智指出,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报告总体要求,结合成都实际,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以“157”总体思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成都的奋斗目标。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加快变为现实,需要比学赶超谋跨越、取长补短攀新高。2月底,我市举行对标管理工作动员会,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在实施对标管理上形成非常之势,把对标一流、比学赶超的旗帜在全市鲜明举起来,抓紧形成对标赶超、奋勇争先的舆论氛围。当前和今后,成都如何更好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如何提速加力、跨越赶超,紧盯先进、对标管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快马加鞭、奋勇争先,以一流精神区位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本期《理论周刊》推出担当好国家使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题理论文章。

2016年4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赋予成都的重要战略使命。成都按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和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的目标的要求,积极响应、主动作为,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梯次拓展发展空间,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奋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定位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战略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落实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一座城市的发展使命,体现的是国家的战略布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的是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文化中心和网络枢纽五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布局,是发展国际化、分工全球化的战略举措。成都要以对历史和城市负责的态度,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肩负起国家使命,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为实施国家战略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进一步增强成都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以及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展,释放中西部巨大内需潜力,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是未来成都发展的综合定位,将加速推进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全方位开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站位;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将进一步增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促进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和西部城市均衡协同发展。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践探索

市委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确定为“157”总体思路,即“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并明确将建设目标确定为“六个成都”。“六个成都”明确了创新和开放“双动力”,明确了辐射带动经济实力,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和成都安居乐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安排。为推动落实“六个成都”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六大行动”,开启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战略安排和“六大行动”,直指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六个成都”和“五个支撑”蕴含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动能、成果三层涵义。首先,建成西部经济中心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核心”,突出体现了经济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体现辐射带动功能的核心所在,突出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核心地位;其次,建成西部科技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是把“创新”与“开放”作为成都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动能”,构建起“新常态”下成都发展的“双引擎”,即抓住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把创业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动力源,把开放发展作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推动力;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优势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化后期的重点产业发展,高水平工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是成都可持续发展的聚集器、能量源;第三,建成美丽成都、魅力成都、幸福成都是发展“成果”,即抓住城市治理和生态发展两条路径,把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把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作为城市价值的追求,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安排和“六大行动”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布局。“六大行动”提出创新引领行动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将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上,一方面通过产业要素内生转型、整合再生、功能放大,全面提升全社会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壮大成都核心优势产业发挥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优势产业高水平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沿线各国进行产业链合理构建,实现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成为区域发展引擎、资源整合中心、价值创造中心、功能放大中心和新能量中心。同时,“六大行动”明确了工业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命脉、底盘的支撑地位和作用,明确了高水平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发展位序与相互关系。从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的发展历程看,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地位的确立,都有赖于早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均选择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基本成长路径,高端制造业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基础,国际化大都市也始终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的中心;工业化任务完成后,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导产业,工业经济高度服务化,是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条件。“六大行动”不仅通过“创新”与“开放”回答了成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还明确了二三产业的主次及优势产业合理布局问题。

战略安排和“六大行动”体现了成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理念。城建攻坚行动和美丽成都行动,是建设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体现了城市发展中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协调融合的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布局,通过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品质等内涵来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统筹解决交通、居住、环境等问题,通过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强化城乡生态建设保护,实现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生态文明高度融合,打造宜业宜居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些理念、任务、行动充分体现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最大程度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城市发展的要义和价值追求,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深化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在《成都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和7个2025规划纲要基础上,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5年)》,围绕“157”总体思路,推进“六大行动”,规划编制国家中心城市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科学指标体系,分层分区域落实目标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发展战略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把握好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入推行“蓉欧+”;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全球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市场辐射半径,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成都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合作,探索建立区域利益共享和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制定跨区域经济核算、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调度使用、环境容量调节补偿、土地利用统筹等共建共享政策,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强与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和其他区域合作,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构建高效共赢的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形成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板块。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完善区域市场体系,推动资本、技术等市场一体化;强化人才支撑,重点引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国际水准的领军人才;推进政府服务方式创新,坚持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代办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着力构建互联网+政府服务的B2G政企、R2G政民和S2G公共安全新型政府服务关系,合力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成都市情研究中心)

(原标题: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全面对标)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