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浪漫天使恶作剧高士柯“爱情和足球让我在异乡不寂寞”

网络整理 2017-06-02 本地信息
(原标题:高士柯“爱情和足球让我在异乡不寂寞”)

贵阳体育场外场,一场全运会五人制足球预赛正在举行。比赛双方是黔东南州队和六盘水市队,双方队员在场上用贵州方言呼喊着、叫嚷着。场下的比赛监督,也会时不时地用贵州方言大喊,提醒替补队员和教练员注意秩序。

只有场上的第一裁判员高士柯,操着一口京腔儿。无论是吹罚犯规,还是提醒双方球员,他都是满嘴的儿化音。比赛前,他与双方球员逐一握手,说一句“加油儿!”比赛结束,他还要逐一击掌,再说一句“好球儿!”

整个球场,只有他一个北京人。他已经在贵阳生活了五年,习惯了这里的气候、饮食和语言。虽然还不会说,但他已经能听懂队员用贵州话喊出的抱怨,然后再用北京话喝止。其实五年以前,高士柯没来过贵阳,更没想过到贵阳生活,甚至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城市,直到遇到他的妻子。

一切改变,都是因为爱情。

关于爱情

离开故乡为爱走天涯

高士柯的妻子是贵阳人,这就是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男人搬到贵阳生活的全部原因。2011年,29岁的高士柯认识了一位贵阳姑娘,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这位姑娘。当时,贵阳姑娘正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研究生,而高士柯在北京工作。在一位朋友的婚礼上,他们俩相识了。

贵阳姑娘比高士柯小五岁。朋友们说,姑娘一人在北京,无亲无故的,让高士柯多照顾。坐下来一聊才知道,两人都有在德国生活学习的背景。从2008年到2010年,高士柯在德国学习、工作。而德语专业的贵阳姑娘,也曾在2006年到德国访学。巧的是,两人在德国都曾住在一个名叫奥斯纳布吕克的城市。那个城市很小,中国人很少。虽没在德国碰面,但巧合的经历,让两个人迅速熟悉起来。高士柯带着贵阳姑娘逛北京,吃小吃,聊德国,身在异乡的贵阳姑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如同很多青年男女的故事一样,两人相爱了。

但在哪里生活,两人的想法并不统一。姑娘自小生长在贵阳,本科在重庆就读,早已习惯南方温润潮湿的气候。在北京读研时,她始终不适应北京的干燥。而远在贵阳的丈母娘,也希望小两口到贵阳生活,自己能方便照顾。可如果搬到贵阳,高士柯就吃不到豆汁焦圈,看不到工体里的国安队比赛,听不到胡同里大爷大妈的唠叨了。高士柯从小生长在北京,除了出国学习工作四年,他没离开过北京。他喜欢这里的一切。

在妻子怀孕3个多月的时候,高士柯最终做出决定,和妻子从北京搬到贵阳生活。朋友们都说,高士柯的决定就是“为爱走天涯”。他自己说,没有形容得那么伟大,只是想让妻子更安心。

关于足球

在北京不敢想的贵阳给了我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国外,高士柯几乎每周都要去踢场球。2012年春节后,他刚飞到贵阳的那一天,下飞机把行李放到家里,就跑出去踢球了。那是他事先从网上联系好的一支当地业余球队,那天他一直踢到晚上,晚饭都没吃。

高士柯已经在贵阳生活了五年,多一半的朋友都是通过足球认识的,有球友,有裁判。刚来的那段时间,虽然有妻子和女儿的陪伴,但他仍然很想念北京。“在孤独感最重的时候,是足球挽救了我。”

贵阳还给了高士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他从一名普通球迷,变成了一位五人制足球的国家一级裁判。在北京踢球,他也客串裁判,但双方都是熟人,他就是帮着吹一下。来到了贵阳,球友们认可他的球技和人品,鼓励他去做一名专业裁判。

“在北京,这是想都不敢想的。”高士柯说,北京的足球人才很多,很多专业裁判都是来自高校。而在贵阳,由于足球人才很少,成为裁判的机会就大得多。在当地足协的帮助下,高士柯从青少年比赛开始,一步一步,从三级裁判升为二级裁判,直到现在成为国家一级裁判。

今年4月,全运会五人制足球的贵州赛区预赛举行。半决赛、决赛,高士柯都是场上的第一裁判员。以前,足球只是他的兴趣。现在,足球已经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贵阳,高士柯和朋友合作开办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工作之余的时间,他几乎全都留给了足球。“因为公司是自己的,时间也比较自由,能保证做裁判的时间。”足球裁判带给他的收入,虽然远不及开公司带来的收入,但他也很满足。用这笔钱,他和球友们聚聚餐,买买喜欢的足球裁判装备。“球场上来的钱,没拿回家,还都留在球场上了。”

关于北京

忘不了的得不到的

踢球、做裁判,只是高士柯的足球生活的一半。另一半,则是北京国安队。来到贵阳,他就不能去工体看国安队了,这是他在贵阳最遗憾的一件事。在高士柯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一直挂着国安队的绿色队服、绿色围巾。“想念工体的围巾墙啊!”高士柯说,在国安队来贵阳打比赛的时候,他就会穿着国安队服去现场。“给谁加油?当然是国安啊!”在对比北京和贵阳这两个城市时,高士柯有点不好意思,只是说两个城市各有优劣。但只要范围缩小到足球,他心里只有北京。

在贵阳的生活中,很少出现北京的元素。电影《老炮儿》上映的时候,他在贵阳的电影院里看了一遍,哭了。刚一开场,看着六爷走在什刹海边,看着银幕中的家乡,听着久违的北京话,他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小时候,高士柯生活在西直门外大影壁胡同,过着最纯正的北京生活。翻墙、爬树,去街坊家吃饭,在同学家写作业,在胡同里踢球。电影里演的,和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第二次哭,是看到六爷和自己的儿子对坐喝酒,他又哭了,他想念在北京的父亲了。小时候家里只有一个电视,每到周末,高士柯想看动画片,父亲要看国安队比赛。等稍微大一点,父亲就带着他一起看国安。他想念在北京从小长大的朋友们。和很多北京人一样,高士柯爱说爱聊,爱交朋友。过年回北京,他几乎每天都要和朋友们聚会。虽然贵阳的朋友们也都很好,但和年少时交下的朋友们还是不一样,“感觉就不一样。”这场电影,高士柯是独自看的,把妻子和女儿留在了家里。在他心里,那是一次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关于北京的。

关于未来

啥时回来会不会回来

每次回北京,他都要把想吃的北京小吃都吃个遍。“什么豆汁、焦圈、涮羊肉,吃痛快了算!”

最近,在高士柯贵阳的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北京华联超市,这让他大喜过望,因为能买到来自北京的吃食了。韭菜花儿啊、麻酱啊、牛二啊,这里都有。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就会准备一顿“北京涮羊肉”。“虽然自己做出的味道不怎么样,但也算有点北京味儿吧。”请到家里吃涮羊肉的,都是高士柯的贵阳本地朋友。看着妻子、女儿和他的朋友们,蘸着自己调的佐料,吃着涮羊肉,喝着二锅头,他觉得,这里也是北京了。

在女儿出生的时候,高士柯和妻子决定,还是把女儿的户口留在了北京。等以后上学了,他们还是打算把女儿送回北京。女儿从学说话开始,一直说的是普通话,不是贵阳方言,也没有北京腔。但有时候,高士柯也会有意地教女儿保留一点北京话,比如儿化音。

回顾五年的他乡生活,高士柯说,他也说不清楚后不后悔,想不想家,孤不孤独。妻子和女儿都不在家的时候,高士柯也懒得做饭,就去外面吃。附近有一家驴肉火烧,老板是河北人,与他口音相似,也能做他在北京经常吃的素炒饼。“倒不是因为做得多好吃,就是觉得,这会儿离北京,好像近了一点。”

李嘉瑞张林张骁文并摄J240J256

(原标题:高士柯“爱情和足球让我在异乡不寂寞”)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