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红军曾战斗过的千年雅音闻皦绎古镇吹响扶贫攻坚冲锋号

网络整理 2017-05-10 本地信息
(原标题:红军曾战斗过的千年古镇吹响扶贫攻坚冲锋号)

新华社贵阳5月9日电(记者黄勇贤 罗羽 李平)今年41岁的贵州农民杨罗红几乎没有走出过他生活的小山村。这位新养了22头牛的贫困户,正期望着家里的生活好起来。

杨罗红的媳妇身体有病,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在读书。过去,杨罗红只能在自家地里种点苞谷维持生计,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尽管每天勤干苦挣,还是经常捉襟见肘。

距他家不远的地方,是同村的徐兴富家。徐兴富几年前摔伤致残,失去劳力。家里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四个小孩,多年来靠咬牙坚持的妻子不离不弃,维持着这个贫困家庭的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五马镇田野和民居。(陈飞摄)

杨罗红和徐兴富所在的仁怀市五马镇屯山村,总共有942户人家,3142名村民,其中162家是贫困户,涉及404人。五马镇田园风光优美,民风淳朴,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美丽小镇,但在其周边偏远村寨,还有不少农民亟待脱贫。

屯山村位于层峦叠嶂的偏远高山里。过去,村里人需要走几十里路下山去镇中心购买生活用品,再爬上蜿蜒崎岖的山路回家,要花上大半天时间。现在,新修的柏油路一直通到了村里,班车往返镇中心,单程仅需20多分钟。

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当年却与红军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在屯山村附近与国民党军队爆发激烈战斗,参战的红五军团指挥部就设在屯山村一个叫大竹坝的地方。

  鲁班场红军烈士墓。(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那场战斗,红军伤亡近500人,红军转移后,屯山村村民积极掩护救助走散的红军伤员。当时不少红军伤员或掉队战士被杀害,而在大竹坝,得益于村民妥善收留和保护,掉队的两名红军战士得以幸存。

几十年后的今天,帮助许多像屯山村这样曾对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红色山村脱贫致富,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屯山村所在的五马镇党委大大吴文静介绍,当地政府推进精准帮扶,已经做到户户制定帮扶计划、人人制定帮扶措施,以确保家家得到帮扶实惠。

去年,杨罗红获得5万元政府特惠贷款和2万元扶贫项目补助款,养了22头牛。这个家庭,现在吃穿不愁,日子好过多了。尝到甜头的杨罗红如今常想着如何继续融资,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在仁怀市,公职人员也被动员起来参与扶贫工作。与徐兴富家结对帮扶的住建局干部刘劲松帮他家众筹了1.2万元,徐兴富修理猪圈搞起了养殖,再加上其他打零工收入,一家的年收入可望达到三四万元,生活已经开始好起来。

“感谢政府的帮助,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家庭才没有垮下去,生活才能逐渐变好起来。”徐兴富77岁的母亲钱宗先说。

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今天中国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

仁怀市市长梁铮表示,当地扶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政府将弘扬当年红军攻坚作战的精神,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当地更多的农民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

  一名女工正在五马镇生产出口网球的民企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脱贫攻坚就是新的长征,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围绕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造血功能不强等问题,政府将集中力量攻坚,夺取脱贫攻坚新长征最后胜利。”梁铮说。

近3年来,仁怀市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目前已帮助全市6.5万贫困人口中的3.5万人实现脱贫。

(原标题:红军曾战斗过的千年古镇吹响扶贫攻坚冲锋号)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