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民族文化扮靓中国乡村 苗乡人找到文化自狙击英雄兵不血刃信

网络整理 2017-05-04 本地信息
(原标题:民族文化扮靓中国乡村苗乡人找到文化自信)

新华社贵阳5月4日电(记者黄勇贤 李平 罗羽)今年39岁的苗族村民熊兴全,农闲时,喜欢吹芦笙,也爱看乡镇组建的芦笙歌舞队表演芦笙舞。用他的话说,生活越变越好,苗家人的芦笙也越吹越响。

  贵州省桐梓县马鬃乡的苗家姑娘(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熊兴全的家位于川黔交界处的贵州省桐梓县马鬃苗族乡,这里距中国重庆市200公里,苗族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28.5%,因村民服饰颜色多以红色为主,其间蓝青两色交替,马鬃苗族乡也称“红苗之乡”。

世代的文化传承与自给自足的生存环境,让生活在此的苗家人淳朴好客,能歌善舞、工蜡染刺绣。

醉心于黔北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马鬃苗族乡文化中心主任梁正强说,芦笙、刺绣虽是黔北苗乡人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血液,但有一段时间,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却沉沦于缺乏自信,与人们的生活和记忆渐行渐远。

“生活的贫困,曾让不少苗族同胞丢了芦笙歌舞,他们被迫去城市务工讨生活;生活的贫困,也让部分苗族村民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认为穿苗家服饰土气、做苗家绣娘没出路。”梁正强说。

  兼具住家和旅馆功能的马鬃乡红苗民居(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变化始于两年前。为改变马鬃苗族乡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当地政府引进民营企业,精心打造集“红苗民俗文化展示、苗家风情旅游、生态农业体验”一体的风景度假区,以旅游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马鬃乡旅游景区的红苗客栈(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另一方面,当地建立了苗族文化传承工作室和红苗文化传播机构和企业,聘请苗族文化传承人教习村民舞蹈、苗族服饰制作、吹奏芦笙等,通过以师带徒、演出推广等方式,保护传承苗族文化。

擅长刺绣、蜡染、芦笙歌舞的杨会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鬃苗族服饰”的传承人。在38平方米的苗绣作坊里,摆满了她自绣自染的挑花围裙、挑花袖筒、蜡染百褶裙等苗族服饰。这些色彩鲜艳漂亮的苗族传统服饰已成为游客们喜欢购买的当地“土特产”。

  杨会芝(右一)和学生们在作坊里手工生产苗绣和蜡染服饰(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随着苗绣越来越多地受到城里人青睐,村民逐渐意识到苗绣的价值,现在不少苗族姑娘主动拾起针线做苗绣,期望将手中的创意产品尽可能多地向外界展示。”杨会芝说。

去年她个人生产的刺绣卖了2万元,而她制作的8件苗绣作品带到韩国展览时,引起了当地民众的热烈反响。

作为马鬃红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一员,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21岁苗族姑娘李莉找到了“兴趣与谋生”的契合点。每年6月至9月的旅游旺季,她和她的15名小伙伴,在马鬃苗族乡各个旅游景点每天演出两三场苗族芦笙歌舞,淡季时表演团队则到四川、重庆等地演出。

  李莉(前排左一)和伙伴们表演芦笙舞蹈。(新华社记者黄勇贤摄)

“如果没有发展乡村旅游,我也会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到外地打工。现在每月2000元的工资,虽然不多,但可以让我安心从事苗族歌舞的演艺传承。”李莉说。他们团队每年还到马鬃乡的村寨免费义演,用苗族歌舞丰富和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和身份认同。

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致富产业的支撑。据马鬃苗族乡党委大大陈体强介绍,今年下半年,马鬃乡还将发展3万亩茶叶、1万亩竹林、1200亩蔬菜、500个民宿床位等,农旅结合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也有望年底超过7000元。

如今,当一波波游人走进这个“红苗故里”宛若人间仙境,高原客栈恰似天外行宫的苗疆胜地时,好客的苗族同胞、美丽的自然风光、欢快的芦笙歌舞、艳丽的苗族服饰,还有各种当地美食,都让远方游客沉醉忘返。

(原标题:民族文化扮靓中国乡村苗乡人找到文化自信)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