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他张梓琳双开叉秀玉腿的人生是大写的“拼”

网络整理 2017-04-15 本地信息
(原标题:他的人生是大写的“拼”)

10岁右腿截肢,他从“学渣”一路逆袭成为东京大学博士生29岁决然转型,放弃高薪工作专攻智能假肢并连拿大奖孙小军露出自己的假肢。  孙小军在讲解自己团队的项目。生活中的孙小军很开朗。孙小军热爱跑步。  孙小军的朋友圈充满正能量。

小时候,在孙小军眼中,读书读到小学或初中,然后跟着镇上的大人到广州深圳打工,用打工攒下的钱再回镇上娶妻生子,便是他人生的最佳轨迹。他和他的父母都预料不到,20多年后,10岁就因骨髓炎癌变截肢的孙小军,竟靠着惊人的意志力,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学渣”摇身一变成为智能假肢的研发科学家。

2017年年初,孙小军带着样机参加了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届国际赛日本分站赛并获得了一等奖。昨日下午,在深圳举行的这届国际赛事的决赛上,孙小军最终获得了行业赛一等奖、总决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童丹

图\由受访者提供

打球扭伤竟骨髓炎癌变10岁截去了右腿

1995年,正在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花桥小学读三年级的孙小军与同学打篮球时扭到了右脚踝关节。一个精力旺盛的农村孩子完全没有把这点小伤放在眼里,正在忙农活并忙于给家里修葺房子的父母更是没有在意。没想到这样一个小伤令他越来越疼,父母赶紧带他去镇上的医疗所诊治。“家里人都认为只是小伤,看看医生就会好的。”孙小军回忆道。

结果,到了县医院,医生诊断孙小军患有骨髓炎癌变且癌细胞已扩散到右腿膝关节了,全家人都吓呆了。在县医院医生的建议下,父亲又带他到贵州省人民医院做进一步诊断。诊断结果是一样的,为防止癌细胞扩散必须截肢。

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孙小军依然无法忘记获知诊断结果时父亲的表情。从贵阳回去的长途夜班车上,对面驶来的车大灯光照进车厢里,孙小军扭头看到身边的父亲正在流泪,泪水不断滴在父亲的胸口,衣服湿了一片。“父亲没有哭出声,也没有遮挡自己的脸,就是坐在那里默默地不停地流泪。”从未见过父亲流泪,也从未想过父亲会有这么脆弱的一面,孙小军好像瞬间长大了,他懵懂地感觉到自己将面临些不好的事。

“在车上,父亲告诉我要做截肢手术,以后就没了一条腿,跟别人不一样了。”父亲讲了很多,9岁的孙小军好像一下子全都理解了。1996年3月,孙小军在石阡县医院做了截肢手术,为了彻底斩断癌细胞,医生从右腿大腿处截肢。

没法像同龄孩子一样玩耍他一头钻进学习中

在农村,少了一条腿是没有办法干农活养活自己的,父亲最大的担忧就是孙小军以后如何生存。以往并不怎么重视学习的父亲一下子意识到只有读书才是孙小军的救命稻草。

截肢之前,孙小军说自己是班里的学渣。全班60多个学生,他的成绩排倒数几名。“截肢之后,不能跑不能跳,走路需要借助双拐,我能做的事情只有看书了。”孙小军听了父亲的话,把所有的重心都转移到看书学习上。父亲的想法也很朴实,他希望孙小军能考上大学,然后找一份在办公室不用到处跑的工作养活自己。天性乐观的孙小军把失掉一条腿的事暂时放在了脑后,他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在学期末一下子考到了班里前五名。1999年,12岁的孙小军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花桥中学,真正开启了学霸模式。

但此时孙小军渐渐有了危机感,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除了吃饭都在学习。”孙小军说。沉迷在学习中的孙小军无暇再考虑自己的身体缺陷,整个身心已经陷在了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上。2002年,他最终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石阡一中。

“考不上大学就不活了。”孙小军初中时甚至有过这样极端的想法。如今已是东京大学博士的孙小军回想起当时的自己,难免觉得过于偏激。然而,他觉得正是这样绝境求生的强烈愿望支撑着自己走到现在。

父亲的话使他强化内心淡化自卑感

入读县里最好的高中,与全县40名最优秀的学生组成了石阡一中特尖班,孙小军的压力更大了。“一直以来我都是学校里最优秀的,没想到上高中后只能排班里20多名。”特尖班的20多名就是全年级的20多名,要强的孙小军没有满足而是更苦恼自己为何怎么用功都没办法提高成绩。

老师让孙小军“不要太急,要调整学习心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父亲的教导则坚强了孙小军的内心。高中时住校,为了省钱父亲每个月到学校来送菜,还会跟儿子絮叨1~2个小时,主题都是围绕残疾人如何自强并取得成功的案例。“我没有反感也没有逆反,反而很爱听父亲讲这些。”孙小军说,这些信息强大了他的内心,也淡化了他残疾人的自卑感。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孙小军在高三时一跃进入年级前五名,并最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希望能学实用专业的孙小军了解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材料学院里有学校里排名第一的专业,因此第一志愿就报考了该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孙小军进入大学后,父亲松了一口气,时常对儿子说:“总算可以放松了,以后不用发愁养不活自己了。”但孙小军没有放松,他觉得自己差得还远呢。本来在高中时引以为傲的英语与大学里听说流利的同学一比差太远,孙小军只能更拼了。“整个大学期间回家的时间累计不超过10天。”孙小军为了学习,寒暑假基本都在学校教室度过。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2006年正值大学一年级的孙小军在学校里听了一场俞敏洪的讲座,他如醍醐灌顶。“这句话就是给我说的啊!”孙小军找到了共鸣,也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日本留学时安装假肢

他彻底释放了双手

出国留学,不菲的生活费是个门槛。大四时,日本东北大学与华中科大有交换留学生项目,孙小军因全面扎实的知识积累被选中。“在日本交流一年10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不是小数目,父母非常为难并表示绝对付不起。”他一筹莫展准备放弃出国交流机会时,东北大学通知他可以提供每月8万日元的奖学金。

“紧绷了这么多年,在日本留学时终于有些放松。”孙小军惊讶地发现,在日本几乎看不到拄着拐杖的残疾人。他多方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几乎所有的残疾人都安装了假肢。拄着双拐多年的孙小军几乎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用腿独立走路。根据当地政策,只要加入了健康保险装假肢时政府会补贴70%,自己只需要承担30%的费用。“总价1万美元的假肢,我用节省的奖学金支付了3000美元。”

“当年截肢时完全没考虑到以后会装假肢,截得特别高,在安装假肢时很困难。”孙小军说,康复训练也很艰难。短短的残肢与金属假肢直接摩擦,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第一次装假肢行走,双手都不会摆动,残肢完全没有走路的意识。”

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孙小军终于摆脱双拐,改用一根小小的单拐。安装假肢后第一次出门,孙小军心情特别好。尽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腿上的皮磨出了血,但是心里仍是很开心。到2015年底,孙小军的双手完全释放出来。

他想做出一款轻便智能的假肢

做了一年交流生后,孙小军决定在日本读研究生继续深造,2013年毕业后进入索尼公司的音响部门做音响设计员。

设计员的工作让孙小军重新审核了自己的工作目标——要做更加实用的事情。与此同时,假肢带来的不适感也更加强烈。

接触面的疼痛,太笨重,上楼时两条腿不能交互上楼只能靠搬动假肢、3年更换一次假肢费用太高……假肢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让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孙小军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做一款轻便、智能的假肢呢?

2015年10月,孙小军辞职进入东京大学人形机器人实验室,博士生导师认可了孙小军把机器人概念融入假肢的理论设想。这个实验室汇集了学校的精英,而孙小军提出的智能假肢项目是全新的研究,完全没有任何文献可参考。

经过研发队伍的努力,他们设计的第三代样机有电机驱动、控制器和感应器,能够随着人体变化做出相应反馈。“加入3D技术后,假肢的重量会减半,而且我们考虑把人体动能加入假肢,这样又可以减少重量。”

他想让国人用上最好的假肢

日本当地时间3月18日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届国际赛日本分站赛拉开序幕,孙小军的“提高下肢残疾人移动能力的智能假肢”项目获得一等奖。

孙小军说,他对假肢的点点滴滴都有着切身感受。现在世界最先进的假肢因为由欧美公司研发,针对的往往是欧美人的体型。中国人戴久了会感觉很难受。而人工智能将成为世界最新的科技爆发点。他是假肢使用者,又是学工程学的,就想着利用这些优势,让中国人也能用上最好的假肢。

相隔几天,孙小军和项目组带着智能假肢样品在美国参加了SZSW展览,并且获得大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孙小军发布了领奖时的照片,并且留言“这只是一个开始”。

昨日,孙小军的第三代智能假肢在深圳的总决赛中,获得了行业赛一等奖、总决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未来:回国创业参加残奥会

多年的拼搏让孙小军变得沉稳,但开朗的性格依旧。

2年前孙小军在日本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孙小军说自己是厚积薄发的人,在过去的30年,他一直在拼搏,唯一的愧疚就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从高中开始就很少回家陪父母,现在自己结婚了陪妻子的时间也很少。”孙小军说。他和妻子决定今年年底一起回贵州老家举行婚礼,也打算在明年博士毕业后带着自己的成果回国创业。更远的目标孙小军也已经明确了,他现在已经配上了竞技假肢,结识了一群跑友,目标是参加2020年的东京残奥会。

(原标题:他的人生是大写的“拼”)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