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他在碉楼里2015快递上班时间守望乡愁

网络整理 2017-03-31 本地信息
(原标题:他在碉楼里守望乡愁)

昨日的展览上,何德能(左)向来宾介绍自己的作品。

昨日下午,“守望乡愁—2017何德能碉楼主题艺术作品展”广州站在南方日报社289艺术园区开幕,共展出作品100幅,展期10天,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碉楼背后的沧桑历史和文化情怀,更有一种浓浓的“碉韵乡愁”。作为著名国画家李小可的弟子,何德能作品在继承李家山水的基础上,呈现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广州站是继去年底在江门市展出后,何德能作品再次在省内展出。何德能表示,下一站将到深圳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平碉楼,守望乡愁。展览由南方日报社和江门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

中国画里的世遗文化

2007年6月27日,“开平碉楼与村落”仅用11分钟的时间,毫无争议地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世遗大会的评估结论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22年前,何德能从贵州来到江门,他成为了异乡人。当他第一眼看到碉楼时,便立志要画碉楼。多年来,何德能以开平、台山的碉楼为题材,创作了300多幅“碉楼画”。去年,“守望乡愁—2016何德能碉楼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江门首次展出,广受好评。

在何德能看来,碉楼的背后是一种情怀,一种思乡之情。当年,华侨在海外挣到钱,首先想到的是家乡和亲人,把赚到的钱带回家建碉楼。何德能说:“我从贵州来到江门,看到碉楼,就想到家乡的吊脚楼,想起儿时的伙伴,还有父亲的教诲。”于是几年前,他便计划办碉楼画展,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碉楼,记住碉楼,就像那忘不了的乡愁。

在江门生活的这20多年,何德能经常到开平碉楼与村落采风创作,以国画的形式展现出江门碉楼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多年来,何德能每逢周末就去开平,游走在碉楼之间采风创作。在他的作品中,通过笔墨能感觉出他对故乡的眷恋。

昨天在广州站的开幕式上,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林贵表示,今天的碉楼主题艺术作品展,是何老师几千个日夜的伏案、上百次田间地头行走的心血结晶,体现了何老师对江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他要画出碉楼故事

何德能在江门市蓬江区育德社区租了一套房间,作为个人工作室。每个星期,他除了给江门幼师的学生们上美术课外,剩余时间大多在这里创作。

何德能说:“守望乡愁是我移居五邑22年积淀出的新家乡情结,是在感怀那些离开故土、远渡重洋、艰苦创业而不忘关心故土的江门赤子,是想记录下他们用生命和灵魂铸造的家园记忆,也是想通过自己的笔描绘出每一个游子浓浓的碉韵乡愁,还有自己永藏心中的望牛山歌和父亲的吊脚楼。”何德能说,这是不忘初心的情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谈到今后的创作,何德能表示,将继续深入画碉楼,了解碉楼背后的故事,把碉楼的主人、家人等感人拼搏的故事表现出来,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鼓舞和励志。

评价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

德能做人诚实、从艺坚韧。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不走灵巧之风,不选清润之路。无论是碉楼塔影、青瓦小屋、架上瓜果;还是茂林修竹、乌篷水景、阡陌小路,都是他心中眷念的家园。他采用纯粹的浓淡墨韵,点线交织、皴擦融合,密集构置在尺幅不同的宣纸上。多年来,几百幅碉楼作品,几千个日日夜夜。实乃融故园之心、绘侨乡真情。———山秋

小档案

他用30余年研习国画

何德能,贵州沿河人,1991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从李小可,现为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画家。幼随徐悲鸿弟子冯建修乐学书画,大学期间深得杨长槐、马庆中、闵思源老师的悉心教诲,30余年静心研习中国书画艺术。先后在贵阳、铜仁、江门举办美术作品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重要展览,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美术馆、书画院等艺术机构收藏。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严亮

(原标题:他在碉楼里守望乡愁)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