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中国古战场上的“兽星”战象消失于阆中 吴三桂功夫小仙反败为胜

网络整理 2017-03-30 本地信息
(原标题:中国古战场上的“兽星”战象消失于阆中吴三桂反败为胜)

据文献记述,在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广泛出现过大象作战的实例。《左传·定公四年》指出:“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这是中国古史上记录的经典象战之一。

古蜀王朝一直有野生大象生存,并有蛮族向周王朝进贡大象的记载。据此推测也应该包括蜀地的奉献。明末战争里,战象的身影不仅出没在南方的五岭地区,而且也不断北上,在长江一线的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出现,这是空前绝后的事件。

张献忠部队一路西进,直至占领成都,并没有出现使用战象的记载。但在随后的岁月里,战象那列维坦式的庞大身影已跃然奔驰于历史地表。

抗清新局

李定国与战象结缘傣族军官集中在基地训练战象

李定国生于1621年,陕西延安人。处于兵荒马乱时节,陕地又遭遇大旱,仅仅9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并被张收为养子。历经军旅生涯的磨砺,成年后李定国作战善战,深得张献忠的欣赏,是张献忠麾下四大猛将之一,人称“小尉迟”、“万人敌”。

1646年8月,张献忠在西充县凤凰山营地被清军一箭贯胸毙命。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四位将军收集残部,“骑不满千,弓刀脱落,所至杀马而食,马食尽,人尚日驰百余里”。

仅过了四个月,他们由綦江县南下贵阳,再入驻昆明之后,很快就得到滇黔两省少数民族和部分上层人士的支撑,人马立即增添到20余万。各处土司先后归附大西军,丽江土司、宁洲土司、新兴土司、盏达土司、孟连土司等,尽归于四将军部。在此之后的5年里,大西军的兵力增至30余万,并在战斗中投入了象战。

大西军转战贵州,随后又占领云南,征调了大量傣族人的大象,训练为战象,演练了傣族传统的象阵,平定了沙定洲之乱,打开了抗清新局面。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李定国表示归顺南明政权,支持抗清复明大业。

孟连第十四代土司刀派忠,与其余傣族土司一起,给李定国的部队送去了50头大象和一些善于象战的指挥官,使大西军可能组建起一支威力无俦的战象军队。波三的祖先叫“布闷展”,曾带着十几只大象来到大西军中,他不仅豢养大象经验丰富,而且经由他调教出来的战象,威猛善战,善解人意,用他的话讲,“大象比他的儿子还要听话,比他的妻子还要贴心”。

李定国将几个傣族军官集中在战象训练基地,向他们求教象战经验,他将各地的经验总结起来,取长补短,制订出一套能与骑兵和步兵相配合的作战计划,并按这套方案练习他的军队。

象战阵法

长枪、匾刀、鸟铳不同秩序依次配合“巨无霸”作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指出,象战阵法也有两种:“一是鸟铳当前牌,次之枪,又次之象。象乃凸起,中华人马未经习练者,见象必惊怖辟易,彼得趁其乱也。”这种阵法以步兵在前,战象殿后。战前把战象埋伏起来,等到敌我厮杀之际,战象突然出击,施展冲锋威力,践踏敌军。此阵法实用于在丘陵或小块平原上进行的阵地战。

例如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六月,李定国围攻广东顺德,清兵来援,战于城外,李定国将精锐骑兵和战象全都潜伏起来,而以步兵迎战。两军相接时,李定国的步兵向左右两侧避开,50头战象突然涌现,在清军阵地排闼而入,所到之处血飞脑溅,地上挣扎着的是被象踩过的兵士,空中抛飞着的是被象鼻卷起的骑兵,惨啼声不绝于耳,将天涯涂抹成血色傍晚。李定国的步兵和骑兵配合大象伺机杀敌,清军死伤遍野,大西军缉获兵器枪械无数。

需要指出,李定国的象军并非战无不胜。他出征广东的战象,都分别有名字,还封象为“大将军”。可是在惨烈的新会战役中,清廷援军趁机杀到,八旗清兵会同平、靖二藩军队对李定国部队前后夹击,清军火器凶猛,大象惊慌四窜,致使李定国阵脚大乱,最终遭到惨败。战后大象被清军俘获并赶入城中。一只大象整日悲鸣,绝食而死。《新会县志》记载说:“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第二种阵法与前一种正好相反:明朝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记载说“象居前,次挨牌、长枪,次匾刀,次鸟铳”。这是把战象当成巨无霸,战象在前,掩护手持盾牌、刀枪、鸟铳的步骑兵,发挥其开路先锋作用,以象撞开敌营大门,继而以步骑兵毁灭其有生力气。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七月,李定国在桂林战役中,将两种阵法灵巧应用,大显神威,使之成为这次战争决胜的要害。

战象纵横

东征之路的严关大战李定国连克湖南广西朝廷震动

顺治八年(1651)四月,孙可望委派大将冯双礼等人率领步骑兵数万人、战象十余只,大举由黔入湘: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出发,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清沅州守军三营合计只有士卒三千,赶紧退入城中。孤城立即被围成铁桶。

1652年4月,孙可望、李定国在贵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明军东征誓师大会,由李定国为主将,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率明军8万,战象数十乘,挥师东进湖南南部、广西一带。李定国善于用兵,连战皆捷,收复许多城市。在桂林之战,李定国大破清军,击杀清朝的定南王、平南大将军孔有德(原明朝将领,后投降清朝),并收复广西全境,取得抗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果。

在湖南留守的清军主将沈永忠发给孔有德求救急令!孔有德赶紧派兵增援,一再申明坚持住,我等速来!可是还没等援军到来,李定国就将沈永忠的部队一举歼灭!

这年6月,李定国兵分三路,出兵全州、严关、桂林外围。取得全胜后,三路大军全部进逼严关。就在此处,恰与“定南王”孔有德相遇。

严关位于桂林以北,为广西兴安西南的狮子山与凤凰山之间的峡谷,这是通往桂林的锁钥古关隘,两山对峙,中为通道,形势非常险要,自古以来为中原进入广西的必经之路,是扼守“湘桂走廊”陆路和灵渠水路之咽喉。严关一说为秦始皇发兵戍五岭时期,另一说是汉武帝平南越国时期,不论哪一说,严关已有二千年以上历史。明末时期,关垣在1636年(明崇祯十一年)重新以巨石砌成修筑。

战斗就在严关之前展开。孔有德渴望一举占领严关,突然发现一头头披挂有铠甲的战象猛冲过来,地动山摇,清军的战马一见立马掉头就跑,或者双股战战……李定国带着部队以战象突破清军阵地,一路追杀,孔有德负伤弃甲,仅有他和少数清军逃逸。

李定国穷追不舍,直逼桂林城下。7月初,又开始夹逼孔有德。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一股脑砍杀自己的妻妾,放一把大火,玉石俱焚。

李定国依靠战象的纵横,连续攻克湖南、广西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震动,急忙派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为定远大将军,统数万八旗精兵南下。当年11月,尼堪率大军日夜兼程抵达衡州,不料却掉进了李定国早已设好的埋伏圈。尼堪指挥军队进攻,大破晚明军队,向北追击20余里,俘获大象3头、战马800多匹。显然,这一次尼堪使用了大量火器,战象的血肉之躯,在大炮威力之下败下阵来。

当然,清军绝非一味防守,他们也有战象。

明朝天启年间,云南人龙在田决心为国纾难,慷慨奋起。他不仅募集精兵、战象和战马,而且上疏愿意统率滇兵力扫流寇,发誓捐躯报国,如不见成效,甘受刑罚。龙在田上疏曰:“臣因流氛震陵,奋激国难,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战象四,战马二千,入楚、豫破贼。贼不敢窥江北陵寝,滇兵有力焉……”可见,当时,战象俨然已经是晚明朝廷的军事配件,与物资一样可以予以调拨。

龙在田一度率领两千滇兵与两头战象与李定国对阵。这两头战象在李定国骁骑的弓箭威胁下,也不敢冲得太靠前,只是随着其他兵马,在战线上来回掠阵……

保宁大战

刘文秀骑战象渡河而逃

吴三桂险胜叹息生平见劲敌

1652年,眼看清军收复四川大部区域,抚南王刘文秀一路而来,展开了拉锯战,所向披靡。他看到吴三桂等望风逃窜,却没有看到入川清军主力基本完整,仍有相当的战斗力。他团团围住了川北重镇保宁(阆中),力图全歼鞑虏。当时,四川的临时省会保宁只有巡按御史郝浴和总兵严自明部下一百多名士卒。由于郝浴的坚持,李国英、吴三桂、李国翰终于决定回守保宁,在十九日统兵进入保宁。清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到刘文秀、讨虏将军王复臣的追击,损失颇大。史载:“刘文秀之入蜀也,善抚恤军士。蜀人闻大军至,多响应。于是,重庆、叙州诸府县次第皆复。吴三桂迎战辄败,敛军以奔,趋保保宁。”

保宁城三面环水,西、南两个方向面临嘉陵江,东面为东河,江河对岸是连绵不断的山脉。明军占领了城外各山头,凭借“长技在鸟铳,铳之胜势在高山,延山放铳,据险凭城,不谓不张。”

保宁战役的经过是:十月初八明军主力齐集保宁城北,刘文秀登上东北山头指挥攻城。吴三桂通过侦察得知攻城明军中张先璧部战斗力最弱,决定集中兵力先打张军。李国英为迷惑明军,命部下绿营兵改打八旗正兵旗。十月十一日黎明,刘文秀麾军攻城,兵马“蔽山而下,炮声震天”,“南自江岸,北至沙沟子,横列十五里,前列战象,次用火炮、鸟铳、挨牌、匾刀、弓箭、长枪,层叠里许,蜂拥攻城”。辰时,吴三桂率部开门出城,直攻张先璧军。张部抵敌不住,纷纷逃窜,败兵把王复臣等部的军队冲得乱成一团。清军趁势鼓勇奋击,明军阵势已乱,立脚不住,这天中午即已全面崩溃。撤退时由于浮桥被砍断,致使大批将士无法过江,被清军追杀或落水而死。

明灭虏将军王复臣、总兵姚之贞、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等被清军擒杀,损失士卒大半、战象3只、马骡2300余匹,甚至连刘文秀的“抚南王”金印也被清军缴获而去,这是何等丢脸的事情!最后,刘文秀骑着剩下的战象渡河仓皇而逃。

事后,吴三桂于险胜之余,叹息道:“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

保宁之战,是战象在四川最后一次现身。自此,战象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西军失败退至中缅边界,象官和侥幸活下来的战象也回到了故乡。后来李定国率部奔赴缅甸救驾,惜天不遂愿。结果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引渡回国,在昆明“逼死坡”正法。李定国闻讯,感觉天塌下来了,病死于缅甸景栋。李定国等忠义之士知难而上,“知不可为而为”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激越的高音部。文/蒋蓝绘图/罗乐

|下期预告|

《战象的兴衰与灭亡》

作为冷兵器时代战斗力最强的“兽星”,战象,曾是古代战场上的特种部队,冲击敌阵、破城毁营,造成巨大杀伤。远在殷商,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甲胄战象。

古蜀王朝,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奔驰着战象那列维坦式的庞大身影。之后的1500年里,大象却遭遇了最强大的敌手:气候变冷、森林砍伐,栖息地被掠夺。大象最终跨过长江,退却到云南的森林里,以保留种群能继续繁衍。

战象,就此由一段史诗传奇,变成一个寂寞传说……

(原标题:中国古战场上的“兽星”战象消失于阆中吴三桂反败为胜)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