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信息网

首页 > 宠物 / 正文

巨鬣狗(巨猎豹)

网络整理 2024-01-13 宠物

大家好,关于巨鬣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巨鬣狗是公大还是母大
  2. 巨鬣狗的演化进程
  3. 巨鬣狗为什么灭绝

一、巨鬣狗是公大还是母大

鬣狗的雌性要比雄性大一些,大概15%左右,最大的体重能达到80kg。大部分动物都是雄性比雌性大,鬣狗正好相反。因为鬣狗还是母系氏族社会,鬣狗属于群居动物,一般会有50-80只鬣狗在一起居住,在这里面最尊贵的就是女王,然后是女王剩下的雌鬣狗,再就是其他雌鬣狗,最后才是雄鬣狗。

巨鬣狗是一种灭绝了的动物,但被称为远古最强猛兽,目前它们的化石仅仅发现于欧亚**及北非,尤其是在中国的山西、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区。而关于古代巨鬣狗的体重估计在300公斤以上,体长(含尾)2.5米左右,肩高120CM左右。相当于一只成年棕熊的重量,这样大的食肉动物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常见的,所以被称为远古最强猛兽。

二、巨鬣狗的演化进程

说起鬣狗类的演化及其重要成员,大家也一定知道一些,这其中有一类成员最引人注目,而资料又最为零乱,使得它们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其实巨鬣狗这个名字不正确,严格按拉丁文翻译,应该叫巨霸鬣狗。巨鬣狗是古生物学家舒尔塞在1903年根据中国一些产地不明的头骨建立的鬣狗新种。虽然生存年代短暂,只局限于晚中新世的中国西北,但它们是最庞大的鬣狗。被冠以鬣狗的名称,巨鬣狗的身形可与它的那些“亲戚”们大不相同,其体形庞大甚至超过现今非洲雄狮,称其为巨鬣狗真恰如其分!

关于巨鬣狗的起源及其在鬣狗家族演化谱系中的位置,还不怎么清楚,故本文不予以重点讨论,但也希望借此得到大家的帮助。

关于中国甘肃和政地区生活过的巨鬣狗的习性,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王晓鸣先生的一篇文章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推测,王先生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那时候旧**的大部分地区正经历着一个气候逐渐变化的时期,随着天气渐渐变冷变干,植被普遍由森林向草原转化。与开阔草原相适应的草食动物乃至捕食它们的食肉动物都逐渐倾向于向奔跑型方向演化,像短剑虎和古狮类在非洲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就在这个时期,为什么会突兀般出现了象巨鬣狗那样的大型个体呢?

英国生态学家卡邦(C.Carbone)等发现,现代食肉类哺乳动物捕猎方式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体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食肉兽类,一般体重在21公斤以下(不超过一只中等大小的家犬),其猎物一般比自己小得多,例如老鼠、兔子、小羚羊、鸟类等等;而另一类大型食肉兽,即体重超过21公斤(包括狮、虎、豹、狼、鬣狗等),它们通常都选择比自己大得多的草食动物作为自己的猎捕对象。所以,现今自然界食肉兽类好像有个20公斤左右的关坎,超过这个体重的食肉动物就一定要与比自己重得多的素食动物较量啦。

所以自然法则常迫使素食动物变得硕大无朋以抵挡掠食动物的进攻,反过来,素食动物体形的增大也不断**着食肉动物发生着改变,其改变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爪、犬齿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剑齿猫科、猎猫科动物,其二就是体形也相应变大,象牛鬣兽类、巨型短面熊等等,本文的主角巨鬣狗类的出现大概也属于这一点。

根据中国学者的推算,甘肃和政地区的巨鬣狗体重可达210到240多公斤,是现代非洲斑鬣狗体重的三倍多,与现代的非洲雄狮相当。与其它鬣狗类“亲戚”一样,巨鬣狗也拥有较粗壮的上下颌及前臼齿,可咬碎猎物的骨骼。那么这样的巨鬣狗们的捕食对象是什么呢?加拿大著名生态学家辛克莱尔(A.R.E.Sinclair)等的最新研究表明,现代非洲大型食肉兽类与其捕捉对象的体重比为1:3或更高一点。例如,60公斤重的斑鬣狗可以捕杀210公斤重的成年斑马,而150公斤重的狮子则可扳倒450公斤重的非洲野牛。如按这个比例,210公斤以上的巨鬣狗应可以捕捉600公斤以上的食草动物。让我们看看,和政地区与巨鬣狗共生的哪些食草类属于这个范畴。

最接近这个体重恐怕是和政的几类长颈鹿了,如古麟、萨莫兽、山西兽等,此外利齿猪等也比较合适,但问题是,这些动物都比较机警,按照和政巨鬣狗的体形要悄然接近这样的猎物怕不容易。

在和政地区,大而行动迟缓的草食动物还有犀类和象类,但不管是大唇犀还是无角犀,体重都大大超过1吨,其坚硬的皮甲和体魄,足以让任何食肉类犹豫。

而和政最普遍的四棱齿象,其成年个体更是超出巨鬣狗所能应付的能力,(当然,年老的个体或幼崽应在巨鬣狗袭击的考虑之内)。此外,体重虽然是搏斗获胜的基础,但搏斗只是捕猎过程中致死对方的最后一幕,而紧追猎物的能力才是捕捉猎物的关键,而巨鬣狗过于沉重的体形会直接影响其奔跑速度和急变方向的能力。

因此,巨鬣狗是否是积极的捕食者很值得怀疑。现代食肉兽中,个体越大就越容易抢占其它动物的食物,所以依仗其超大体型来抢掠同时代其它食肉猛兽的猎物倒说不定是导致巨鬣狗出现的主要原因。试想巨鬣狗们炫耀其凶悍的体魄和大钳子般的上下颌时,谁又能不退避三舍呢?(以上为王先生文章中主要观点)。

强抢猎物确实很可能是巨鬣狗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我们将视野回搠到中新世晚期的甘肃和政地区,看一看当时食肉动物中哪些会受到巨鬣狗的**扰。那时和政地区主要活动的猫科动物是后猫与短剑虎类,其中后猫体形较小,常活动于灌木丛地带,袭击古麟、和政羊等作为猎物,它们是一类类似于现今豹类的猫科动物,对于巨鬣狗的出现,自然只有退缩的份,但它们行动诡秘,可能还会藏匿食物,故巨鬣狗从后猫处得手的机会应不多。而短剑虎则不然,短剑虎凭借同样强健的体魄以及能在搏斗中给对手造成严重伤害的剑齿,是决不会将猎物拱手让给巨鬣狗的,(除非巨鬣狗是成群活动,此还有待考证)。犬形动物中的大型类型犬熊和半熊当时在和政也很常见,犬熊拥有强大的牙齿及颌骨结构;而半熊则有着强健的四肢,尤其比较适合草原生活,在中新世后期半熊已基本排挤犬熊类,成为熊类中最普遍、最成功的种属,但要把它们从猎物身旁赶开,恐也非易事,因为成年半熊的体重与巨鬣狗相当,所以巨鬣狗强抢的主要对象不在它们,而在于是其“同族亲戚”,当时各类鬣狗正昌盛于欧亚**,是数量占优的猎食兼食腐动物,对于它们的猎物也罢;得到的动物尸体也罢,巨鬣狗当然从不会拒绝去夺走,因为超大型的体型保证了这一点的奏效,这也就是巨鬣狗出现并不断增大的原因。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巨鬣狗是积极捕食者的可能性,因为在中新世晚期的和政地区,也存在着一些适合巨鬣狗猎杀的目标。例如猪类,除王文中提到的丘型齿利齿猪和弓颌猪这些行动迅速的猪类外,和政还生活着脊型齿利齿猪和库班猪这样的大家伙,特别是库班猪类,其体大如河马(500到800公斤),是真正的“猪中巨物”,只有体魄健硕异常的巨鬣狗才可能对之造成威胁。此外,铲齿象、西班牙犀那时也很多,它们面对巨鬣狗群时,恐怕也很难不抛下一些病残、幼体逃命,不过这也是一种推测。

根据化石的推断,巨鬣狗身高超过1.3米,最大甚至可达1.7米,体重达400公斤。正如对巨鬣狗起源不清楚一样,对于其逐渐灭绝的原因我们也无从得知,只能有待于国内。外学者们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才能真正揭开巨鬣狗躲在迷雾后的生活**。

体重在激烈较量中常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举重、摔跤、拳击等运动中都要分重量级以尽量达到公平竞争。看过日本相扑比赛的人也都会对体重的重要深有体会。动物界中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也常常是这么简单。个头大的似乎总可以欺负个头小的。现生的大象与绝灭的恐龙都是各自时代的庞然大物。它们天下无敌,除非老弱病残的时候,一生中几乎不被食肉类困扰。即便是大型食肉类如雄狮猛虎也得让它们三分。食肉类动物从小即学得教训:与大象相争如匹夫撼树,不但成功无望,还常常自己受伤,因此一辈子敬而远之。然而自然界中偶尔也可以见到个别食肉类也变得体大无比,似乎专要与大象这样的巨无霸一比高低。和政的巨鬣狗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它们的化石仅仅发现于欧亚**及北非,尤其是在中国的山西、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区,都发现过相当丰富的巨鬣狗类动物化石和遗迹,而甘肃和政地区发现的巨鬣狗更是被业界格外关注。

巨鬣狗主动捕猎大唇犀的化石骨骼学证据

邓涛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科学通报》上报道了巨鬣狗主动捕猎行为的化石骨骼学证据,显示一件雌性维氏大唇犀的头骨上留有被巨鬣狗袭击的痕迹。标本HMV 1452的右眼眶上缘有一明显疤痕,长61.5MM,宽24.7MM,深8.8MM.并且有愈合的痕迹.说明被攻击时,这只大唇犀是活着的,并且成功逃脱了攻击.维氏大唇犀是没有角的,但是具有獠牙一样的下门齿.具有平直的主刃嵴边缘.因此不能产生这个弧度的伤痕.所以可以排除大唇犀种内斗争造成这个伤痕的可能性.化

所以是大型掠食者造成的.而对比巨鬣狗的上犬齿,巨鬣狗的上犬齿宽度大约22.5MM,与大唇犀伤痕的宽度吻合得很好.当时当地还有另一个大型掠食者,就是剑齿虎.但是剑齿虎的上犬齿要薄得多.所以无法与伤痕吻合,所以这个伤痕的最大嫌疑犯,就是巨鬣狗。虽然鬣狗一般咬出来的伤痕是穿刺型,而不是切割型,但是这次的伤痕那么长,也可以解释为大唇犀挣扎逃脱的结果.虽然说剑齿虎无法攻击大唇犀,但我对此不同意.因为成年的黑犀和白犀都有被狮子攻击的例子白犀的

家犬藏獒和巨鬣狗无任何亲缘关系

藏獒起源于巨鬣狗这个说法根信来源于小说《藏獒》,不要被小说给迷惑了,小说里的这种说法纯属胡编为的是娱乐大众,反正迄今为止从没有见哪个科学家这么说过,也从未见过哪个学者发表过这个观点。藏獒是属于食肉目-犬科-犬亚科-犬属-狼种—家犬亚种下的一个分支,巨鬣狗是属于食肉目-中鬣狗科-巨鬣狗属下的一个**物种。仅凭上面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两者无任何亲缘关系,关系就好比是猫和狗那样远。

第一,有人讲巨鬣狗和藏獒的头骨机能相像。那么请你找到**或者本身科学的比力下巨鬣狗和藏獒的头骨和机能好吧,不要看着像就感觉是,并且说真话看起来也不怎么像。澳大利亚袋狼知道吗?外观以及习性和犬科很像,现实呢?进化上肯定没有一毛钱关系。更况且巨鬣狗比兽王还大。

第二,有人说她们的活动范围一样,可能你根本不知道,巨鬣狗的化石发现于欧亚**及北非,尤其是在中国的山西、陕西、宁夏、河北等多个地区,反倒没有看到**有化石发明的证据。就算**也有,那末为什么别之处没有进化出来就只有**进化出来了呢?

第三,巨鬣狗生活在距今1200--900万年(中新世),灭绝时离此刻不是一般的远,早在最早的人类演变出之前就绝种了。我们知道一个物种基本上延续300万年,那末就算藏獒起源于巨鬣狗也一定有中心形态,请问狗贩子告诉你是什么了吗?如果藏獒真是起源于巨鬣狗,那末它算什么?叫活化石,那就不会是此刻这个保护的样子了,你们还想养?而且还是很多人都普遍地养。做梦吧,谁敢养就让谁进班房,不信你养个澳洲国宝鸭嘴兽试试。

第四,照藏獒是野生动物的说法,那末此刻**也一定有鬣狗或者野藏獒这个物种了?现实上有吗?只有流浪狗吧。

三、巨鬣狗为什么灭绝

事实上,关于巨鬣狗为什么会灭绝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说法。

西班牙的古生物研究所的马拉佩拉曾提出尼安德特人和巨鬣狗之间的竞争,而导致巨鬣狗灭绝,因为他发现在一些洞**发现了很多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的骨骼,而这些骨骼经过时间的推算恰巧和最早起的原始人类时间相吻合,很多动物的骨骼上都有着巨鬣狗咬食过的痕迹,而尼安德特人则制造了**用来和巨鬣狗争夺食物,导致巨鬣**益稀少最后灭绝。但是,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并没有实际的证据。

巨鬣狗是一类已经灭绝了的,庞大而可怕的食肉动物。它的头骨非常粗壮,具有厚实而扩展的鼻骨、强大的颧弓、隆起的穹状前额和巨大的颊齿。估计其体重可达380多公斤,是现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四倍,比现代非洲狮还重六、七十公斤。鬣狗类的头部和外形虽然与狗或狼较为相像,但实际上是猫型亚目(Feliformia)的一员,和灵猫的关系很近。

斑鬣狗可以长距离持续奔跑,性情凶猛,可以成群捕食较大的猎物,是非洲除了狮子以外最强大的肉食动物。喜欢偷取花豹和**的猎物。斑鬣狗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等级严格,以成年雌性为首领。而在亚洲、非洲都可以见到的鬣狗类是缟鬣狗(Hyaenahyaena):广泛分布于非洲北部、东北部,以及南亚和中东地区。在鬣狗里是主要以腐尸为食物的一种。也可以捕杀一些中小型猎物,也可以集体抓获大型猎物但不常见。最后一种鬣狗就是我们常说的棕鬣狗(Hyaenabrunnea):外表和行为与缟鬣狗类似,但显瘦一些,适应能力极强,尤其适应较干旱地区的生活,也会吃食一些植物的果实。是现存3种鬣狗里,唯一有摄食植物记录的种类。

埃及棘背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体长13-20.7米,体重4-26吨,臀高270-400厘米,它的体型和体重远在**龙之上,是当时地中海、非洲地区的主流掠食恐龙,河流和陆地的双重霸主。

板齿犀是历史上最大的有角犀牛,属于犀科,现在已经灭绝。板齿犀生存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中期,身形巨大,战斗力爆棚,所以在同时期这种犀牛几乎没有天敌,也让板齿犀的种族有了非常广泛的分布。它的肩高3.5米左右,体长可超过8米,体重超过8吨,牙齿像现在的马,可能只吃一些矮小的植物。值得一提的是,较为完整的板齿犀化石主要发现在俄罗斯、中国等地区。

泰坦巨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类,一种远古蟒类,种名塞雷洪,主要是为了纪念发现地塞雷洪。泰坦蟒的化石最早发现在南美洲哥伦比亚东北部的瓜希拉半岛,约5800万年前的塞雷洪组地层被发现。它的平均体长可以达到15米,重约1.135吨,这种庞然大物放在现在将是人类的噩梦,好在已经灭绝。

居维叶象是一种体型较小的象,有着奇特的门齿,有点类似于海洋生物角鲸,因为人类捕杀的因素,公元400年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巨鬣狗和巨**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